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访谈

张颐武:传统的家风,从未过时

——对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发布时间:2015-07-01  来源:解放日报

放大

缩小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遗产,恍然发现许多家风家训的内涵,与当前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

  而激活这些文化因子,传承一种民族风范,需要每个家庭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延续。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一直很看重家风传承这一传统的文化方式,并对此有自己深入的思考。他认为,“家风最重要的还是价值观的传承和延续,一代代人通过家庭传承好的品质,才会让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不断提升。”

  中国的家风,不止于“家”

  解放周末:听说您很早就开始提倡家风的传承,是什么让您对家风如此看重?

  张颐武:2014年春节期间,包括我在内的一批人一起讨论,有什么东西,既能承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让普通人有共鸣?

  中国传统文化说起来非常丰富,儒释道各领域、各层面,无一不丰富,从哪儿着手更有效,更能打动人心,大家想了半天也没结论。抽象地谈传统文化,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一套理论,但这些见解和理论,很难与公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大家一直聊啊聊,聊到最后猛然发现,传统文化中最牵动人心的,就是家风。中国人特别注重家庭,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细胞。一提到家庭,传统就“活”化到日常生活中了。

  2014年春节,央视推出了一组关于家风的街头访问,让普通人讲讲自己的家风。这个话题,果然引起了积极反响,迅速成为当年春节期间北京街头巷尾的热议。

  春节正好是人们回家团圆的时刻,在这个时刻探讨家风,凸显了这个议题的当下意义,也显示了公众对家风的关切。由此开始,关于家风的讨论不断发酵。它后来会达到那样一种热度,我也没想到。

  解放周末:简单地说,家风是一种家庭教育。对现代家长来说,他们还可以从中国传统的家风中汲取什么样的智慧?

  张颐武:很多人认为,西方的教育理念才是科学的,比如说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几句“你好棒”,这样才能培养出自信、独立的现代青年。现在市场上的不少家庭教育书籍,也是那样一套理念。道理都对,但我觉得完全照搬也有问题。

  中国传统的教育自有其优秀、恰当的地方。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善于从一些小事出发。比如,第一就是讲规矩。看到长辈主动起身迎接、有客人来访主动打招呼。长幼有序,从细节开始,培养孩子的教养、品德、为人处世的方式。

  传统礼仪的庄重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是中国家风的基础,也是中国人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因此,常有人说,中国古代的“礼”不只是礼仪,“礼”本身就是社会秩序,是法治的一部分。古代社会治理,比较依赖每个人的道德自觉,而这种自觉正是通过家风传承下去的。

  解放周末:中国的家风,其实不止于“家”。

  张颐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人而言,家庭不只是私人的事,更是组成社会公序良俗的重要细胞。

  西方的传统不太一样,西方人打招呼,可以简单喊一声“Hi”就行,小孩连名带姓直呼长辈都没关系。这是西方文化所致,他们认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不太注重辈分。但西方也有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那就是法条和信仰。社会伦理在不同的文明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

  我觉得现在最可怕的是,有些家长既丢弃了中国传统的家风,又没有用西方人对法条和信仰的敬畏来教育孩子。两个都不着边,一味地溺爱,或只求成绩优秀,不注重孩子为人处世之道,以为自己已经“现代化”,这才是可怕的。

作者:龚丹韵     责任编辑:于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