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访谈

周洪宇:教育改革最大的短板还是在农村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南方周末

放大

缩小

  义务教育现在更注重讲巩固率,有些人虽然上学,但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辍学。现在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小学和初中都有学可上,但巩固率在97%以上就很不容易。

  1977年10月,在湖北荆门山区下放的青年周洪宇,听到广播里播送“恢复高考制度”的新闻。和那一代人一样,这条广播改变了他的人生,日后成为中国教育研究者的周洪宇一直认为,这是中国教育70年来的第一件大事。

  后来的周洪宇成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致力中国教育史研究长达三十余年。

  2019年10月21日,他担任总主编的《教育奠基未来——新中国教育70年丛书》出版。“这套书准备时间长达数年。”周洪宇说,“中国教育学、中国教育事业发展70年后应该有一个系统的梳理。特别是教育学科的建设,它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有哪些重要的成果。”

  另一方面,周洪宇也坦承,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往前推进还面临诸多难题。如何缩小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间的差异,如何提升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等,都是他正在思考的问题。

  义务教育完全普及了,但还要讲究巩固率

  南方周末:你主编这样一套书的逻辑是怎样的?

  周洪宇:这套丛书共3册,分别从新中国教育70年70位教育人物、70篇教育文章和70部教育著作等三个方面,对新中国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文章和著作进行梳理。

  整体的逻辑思路就是以70年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对成就进行梳理和总结。回望历史的同时,启迪后学。看一看我们教育这70年里的人物,他们是怎么与时代同行,寻教育真知,建强国之基的。

  南方周末:书里这么多教育人物,有没有哪位你觉得虽然平凡,但对中国教育的进程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周洪宇:这样的人物有很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方明。

  他新中国成立前就是陶行知的学生,陶行知当时称他为“小先生”,因为他师从陶行知时,年龄很小。而且能做到既知己既传人,教他人识字。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一直在全国教育工会工作。他和民进中央一起,在全国首先提出来,要设立教师节。好教育首先得有好老师,首先就要让教师有崇高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1981年11月,在全国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包括叶圣陶、雷洁琼在内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提案的主要发起者及撰稿人正是方明。

  他奔走于教育部、政协等机构之间,积极倡议设立教师节。中央后来经过研究,把教师节定在了9月10日。所以,设立教师节这件中国当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就是在以他为代表一批人的推动下促成的。

  南方周末:你认为现在中国的教育水平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周洪宇:按照现在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质量来说,中国在全世界教育发展里面,应当处于中上游水平。

  在义务教育方面,毫无疑问已经全面普及,14亿人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普及是很了不起的。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没有做到这一点。

  但义务教育现在更注重讲巩固率,有些人虽然上学,但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辍学。现在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小学和初中都有学可上,但巩固率在97%以上就很不容易。

  南方周末:学前教育相对薄弱一些?

  周洪宇:学前教育的毛入园率,从2009年到现在大幅提升。2009年以前,这个数据才50.9%。最近十年通过连续三个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扩大总量、调整结构、建立机制、提高质量,缓解孩子“入园难”问题,提高了三十多个百分点,2018年已经达到81.7%。

  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一千多亿元,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改扩建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十年来,从全世界学前教育发展速度看,中国是最快的。但和我们的需求看,再对比义务教育的发展,这个数字还是相对滞后。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