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中期刊双子争辉 学术建言上下求索
——记上海市人大代表、民进上海高教联合委员会副主委、上海体育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期刊社主任吴坚
初秋的9月,恰逢开学季。穿梭在上海体育学院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校园风情和师生们的矫健身姿,质朴的楼宇与学术的氛围相映成趣,与吴坚相约在学校的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简单寒暄家常,话风一转、直奔主题,聊起了她的专业、特长和履职经历。只见她由浅入深、如数家珍,思维严谨而不失活跃。
“运动与健康可以结合起来思考”“医学上没能解决的问题,或许运动方式可以解决”,她的话语是如此坚定有力,神情中透露出长期思考带来的自信。
吴坚的“坚持”
“体育有英语期刊?”“这本期刊还是SCI和SSCI?”……一位年过花甲的资深评委惊讶的口吻,让吴坚至今记忆犹新。日历向前翻转,回到2016年,吴坚和她的同事们正踌躇满志,带着她们的体育英文核心期刊,为申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等待着答辩……原本的志在必得在报到的第一天即被冲刷得烟消云散,她们被分入了医学组,被告知不单独设立体育组。
吴坚意识到必须立即调整申报内容,与医学类期刊同场竞技必须凸显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便无法说服拥有医学背景的评委们。“要知道当时几乎没有人了解体育类英文期刊,”她无奈地耸了耸肩。于是她通宵达旦地思考,并转变思路提出,“运动改善健康,体育填补医学空白”“阿尔茨海默症在医学上还没有有效解决之策,但是依靠运动缓解病痛的案例却实际发生过,并在我们的刊物上系统阐述了其原理。”这些观点最终打动了评委,她的团队如愿获得了连续三年的项目资助。
“团队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其中的参与者”
吴坚在体育期刊界深耕多年,她担任常务副主编的英文期刊近年来荣获第3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面对如此众多的成绩和荣誉,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团队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其中的参与者”。
事实上,她作为主要创始人,全程参与《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的策划、筹备、创刊、发展过程。这本期刊创刊于2012年5月,此后创下了多项记录,国内第一本体育类英文学术期刊,填补了我国体育学科国际化发展的“空白”。创刊一年半后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两大国际数据库同时收录,成为中国体育科学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被SCI/S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以及为数不多同时被SCI/SSCI收录的综合性期刊(中国大陆仅有4本)。
“国内学术界需要体育英文核心期刊”“体育项目也需要理论支撑”,谈起创办期刊的初衷,她这样说。作为亲历者与实践者,她始终坚信,能取得成功并长期保持行业领先,关键在于,学院领导的“顶层设计”。
2015年是特殊的年份,她开始由跟随者逐渐转变为掌舵人,全面主持中文双核心期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等三本期刊的各项工作。“中文学术期刊需要更多的国际化标准引领,彰显本土化成果与优势”,她建议,“中英文体育学术期刊要联动发展,打造体育学术共同体”。当1959年创刊的老牌学术期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的接力棒传到吴坚手中时,她想到了“借船出海”,依托英文期刊的国际化平台和编委队伍,转变办刊理念、策划重点专刊,借助“外脑”获取优质稿源。在2017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学报以1.935的影响因子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入选体育类期刊中排名第二,名列体育类高校学报首位。
“民进组织的推荐,才使我获得了宝贵的挂职机会”
翻阅吴坚的履历,有一条特别地引起我的注意,“2008年至2009年宝山区体育局挂任副局长”。上海党外代表人士挂职锻炼基地(宝山)自2008年7月建立以来,已有多批党外干部“挂实职、行实权、干实事、出实效”。吴坚表示,她有幸成为了第一批挂职干部,是民进组织给了她这次机会,是她人生经历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期间,她负责了宝山游泳学校申报“国家高水平奥运后备人才基地”的工作,她说,“我第一次有机会对基层体校的现状、困境有直观认识,不需要‘纸上谈兵’,开展了实地调查研究,促进了对相关科研领域的深度思考。”
2016年,民进基层委员会换届后,她担任民进上海高教联合委员会副主委和上海体育学院支部主委,面对身份转换,她认为,“主委要有责任担当”。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积极物色、推荐优秀年轻同志入会,为年轻会员的履职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结合在学校科研管理岗位的经历,为支部会员拓展自身视野,积极提供各类机会和平台。
人大代表要“有所呼”
“当选市人大代表,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体育界同仁对我的信任和给我的机会,我定要不负所托,不辱使命。”
新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不满一年,吴坚已提交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公共体育服务,助力“健康上海”建设,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关于加强“体医结合、非医疗健康干预”》等3篇建议,分别从“公共体育推动健康上海建设”“体育要与医疗相结合”等角度建言,体现了她作为一名体育人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这更源于她在本职领域的长期积累,多年在《中国出版》《编辑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作为项目第一责任人,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学术研究为履职建言打下了基础,代表建议是科研工作的延伸。”正因为有了理论和实践的积淀,才能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提出既有专业深度,又有具体操作,真正代表本领域群体实际需求的意见建议。
“我一辈子都在努力干着一件事,这既是我的事业追求,也塑造了我的生活,我享受的是从事它的美妙过程,并通过它感受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