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进网站 > 民进风采 > 媒体聚焦

上海《文汇报》背后的民进人(上)

发布时间: 2023-12-12
【字体:

  对抗战胜利后上海民主运动史和中国民主促进会(以下简称“民进”)的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们都知道,民进的创立,和《民主》《周报》等一大批民主进步刊物的创办紧密联系。其实,这段历史除了在上述期刊中有所反映之外,与当时上海的进步报纸也同样联系紧密,上海《文汇报》便是其中之一。在报纸中探寻民进创立与早期斗争这一段史实的有关线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进前辈在中国共产党打赢国统区改变民心的政治仗中所作出的贡献。

1946年1月13日的《文汇报》在第一版“星期评论”专栏刊发了马叙伦的文章《写在政治协商会议开幕之初》。

  上海地下党为何要争取《文汇报》这个舆论阵地?

  和定期出版、刊数有限的期刊相比,每日出版、发行量更大的报纸在及时性、广泛性方面显然更胜一筹。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上海舆论宣传领域的战争中,报纸方面的“战况”激烈。

  1945年8月21日,中共中央指示华中局:要在上海建立群众性的及《新华日报》上海版两种报纸。(据1945年8月21日中共中央给华中局的电报)

  9月 14 日,毛泽东、周恩来给中央和华中解放区负责人的电报又说:“上海的《新华日报》及南京、武汉、香港等地以群众面目出版的日报,必须尽速出版。根据国民党法令,可以先出版后登记。早出一天好一天,愈晚愈吃亏。”并计划将新华日报总社迁至上海。

  当月,中共中央即派夏衍、徐迈进到上海进行筹备,并抽调大批文化工作者赴上海与上海地下党和原在上海的进步文化人士开展工作。然而,由于国民党的重重阻挠,新华日报上海版始终未能出版。

  9月21日,在美国新闻处工作的进步人士刘尊棋回沪创办《联合日报》,冯宾符为总编辑。10月10日,夏衍将原由他负责的《救亡日报》改名为《建国日报》复刊,只出了15天即被国民党下令查封。《联合日报》也存在了一个半月即被迫停刊。针对国民党的不断扼杀,上海地下党一方面通过走访马叙伦、郑振铎、许广平等著名民主人士,请他们撰写专论,通过各种渠道在国民党办的报纸上发表,另一方面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争取《文汇报》这个阵地。

  从“旧政协”到“下关事件” 《文汇报》一直在发声

  《文汇报》最早创刊于1938年,在孤岛时期名噪一时,发行量达5万份,超过一直排名第一的《新闻报》。创办人严宝礼是民进前辈。

  1939年5月,《文汇报》被迫停刊。抗战胜利后复刊。复刊初期曾一度脱离群众,发行困难。1946年初,在上海地下党的推动下,一些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参与其中,《文汇报》进行改版后,面目焕然一新。

  作为重要阵地,民进很多重要的宣言都在《文汇报》上发表,很多活动为《文汇报》所报道。可以说,想要从当时的报纸上了解民进从创立到发挥作用的整个过程,《文汇报》的报道无疑最为详尽。

  如围绕“旧政协”,1946年1月11日,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表《给政治协商会议建议书》,1月20日《文汇报》在第三版予以报道。当月13日,第一版“星期评论”刊载了马叙伦《写在政治协商会议开幕之初》一文。

  又如当年6月23日“下关事件”发生时,《文汇报》驻京(南京)记者在场目睹一切,在中共代表团范长江的帮助下,记者冲出暴徒的包围,24日凌晨1点半发回专电,在24日第一版以“上海人民代表到京 竟在下关车站被打”为题进行报道。之后连续十多天在各个版面运用报道、通讯、文章、来信等形式,揭露和谴责国民党反动派这一反人民的罪行。

  这些民进前辈都是“常驻”作者

  作为一家日益壮大的日报,《文汇报》版面从最初的八开一张发展到最后的八版,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活跃其中的民进前辈的名字。如采访部主任孟秋江、主笔李平心、副刊主编柯灵、唐弢等。马叙伦、郑振铎、许广平、周建人等民进创始人更是“常驻”作者。

  马叙伦除发表政论文章外,还连载《石屋续沈》,又为《新社会》周刊题写了刊名(1947年创刊)。

  李平心作为著名学者、学界通才,在《文汇报》的地位“既是客卿、又是顾问”,他担任《文汇报》主笔,《新社会》周刊主编,长篇连载理论文章不少,还喜欢以客人身份参加《星期谈座》栏目,如1947年2月,他主持了人权保障问题的座谈,反对国民党绑架、屠杀进步青年。他著名的《论“第三方面”与民主运动——兼与施复亮先生商榷“中间派的政治路线”问题》于3月21日至4月9日连载。作为1947年2月民进五次会员大会选举出的宣传理事,可以说他在民进参与第一次“中间路线”的论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在《文汇报》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反映。

  吴宏英/图文(作者系民进中央研究室会史处三级调研员)

作者: 吴宏英
责任编辑: 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