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5年教师节专题 > 教育天地 > 时代与教师


教师专业化建设——一个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课题

——中国教育学会第15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中国教育学会在广泛征集论文和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2年岁末召开了以“21世纪教师:专业化建设”为主题的第15次学术讨论会。讨论会上,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常务副会长谈松华研究员、常务理事顾泠沅教授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林崇德教授分别作了专题报告。来自中小学、各级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院校、教育科研所(室)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教师汇聚一堂,从理论与实践、政策指导与管理实施、教师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等角度共同探讨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有关问题。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02年9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周年校庆讲话中要求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努力造就一支献身教育事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国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都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做出新贡献”。这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期望。 

    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承载着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离不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 

    面对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面对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必须加快教师专业化建设进程,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专业化建设是适应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1949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近35.4万所,有教师102.3万人,为了完成和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党和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建设计划,到1965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到127.8万余所,教师队伍发展到567.87万人。“文化大革命”十年,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其中师范院校成为重灾区,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下降。1978年,我国有各级各类学校127.92万所;在1076.79万名教师中,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小学教师47.1%、初中教师9.8%、高中教师45.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到2001年,教师队伍发展到1200余万人,整体学历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学历合格率为:小学教师96.8%、初中教师88.7%、高中教师70.7%。我国已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素质水平不断提高、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长期从事师范教育管理工作的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王源林处长、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刘明远主任、安徽省教育。厅储常连处长等,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审视。他们认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经历了从数量到质量,从外延到内涵的发展历程。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了法制建设,先后制定了《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制定了有关政策,不断加强对师范教育改革工作的宏观指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开展了“教材教法过关”、“专业合格证书”、“学历补偿”、“教学基本功训练”,卫星电视教育、函授和自学考试“三沟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以及中等师范教育、师范专科教育课程改革方案,“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在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加强德育工作和计算机教育、开展培养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在高等师范院校设置在职教育硕士专业等,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高、对形成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与会者分析了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一致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是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教师专业化建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课题”。 

    二、教师专业化建设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世界教师专业组织会议提出教师专业化问题之后,教师专业化建设逐步成为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申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目前,教师专业化建设已为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界有识之士所关注。 

    顾明远教授在开幕词中从5个方面阐述了教师专业化建设对教师发展的必要性:1)学生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现代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教师要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和艺术。3)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教师与一个专业科学家不同,既要有高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有宽广渊博的综合知识。4)现代教育技术需要教师理解、掌握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善于在汹涌而来的信息面前指导学生选择正确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学会处理信息。5)现代师生关系需要建立在民主、平等、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林崇德教授从心理学角度对教师素质及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着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质的结构包括: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监控能力和教学行为等。并提出实现教师专业化基本途径:提高学历、参加继续教育和参加教育科研。 

    与会者认为,由于教师特殊的育人功能,决定了教师职业不仅是一种专业,而且是特殊的专业,教师是特殊的专业人才。根据国际上对职业专业化六大标准,教师专业要求从教者必须有较高水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掌握学科领域发展方向;经过专门训练,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及不断进修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教师资格制度,从教者必须有教师资格证书;有自己的行业组织及终身学习的制度保证;有自主权,能根据自己专业进行判断和决策,而不是奉命;有组织(如行业组织、学会组织等),有行业自身实行监督控制的约束等。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陈晓力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不是一个单一层面的教育问题和理论概念,而是与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科技及民族心态相适应的具有未来社会先进特征的水平状态和动态过程,是一个综合性、复合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既是促使教师专业水平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保障措施,也是提升教师职业品位的重要分水岭。武汉市第三中学校长杨吉方提出过去把“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作为激励教师发展和进步的“烛光精神”有着诸多负面影响,学校应建设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教师要“照亮学生,发展自己”。当今时代也要求教育应由知识的传承更新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的发展”,由“送其一程”改为“助其一生”。 

    中央教科所毕诚博士认为,教师专业化建设要从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功能出发。教育在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既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主体,又是开发的对象。教师队伍要通过专业化建设形成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因为,当代教育赋有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使命。优秀教师应该是知识创新的开拓者。 

    三、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推进策略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自古以来,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对教师职业的德、识、才、学都有明确要求和规定。传道授业、德高身正是我国历代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专业化建设应该从历史的、动态的、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角度去思考。在教师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实现教育对文化传承、生产、创新和民族精神培育的功能是根本要求。 

    有学者归纳了教师专业化的两大特点和两种促进模式:1)一个专业性的职业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知识之上,教师的专业化必然植根于理论、经验和规范的教育专业知识体系之中,其中教育学类知识是教师从业的知识基础,在教师的知识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2)教师教学实践中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化的具体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所掌握的相关教育类知识和技能,不再以知识的形式显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显现,表现为教学行为的策略与方式。两种促进模式是:1)技能熟练模式。主张把教师的专业属性置于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成熟度上,视教学实践为学科内容的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及技术的合理运用。2)反思性实践模式。教育实践是一种囊括了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社会的实践活动,教师的专业程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 

    有学者提出,教师专业化建设工作要突出一个标准——教师专业化标准;侧重二项主题——教学专业化和教师培养、培训专业化;把握三大趋势——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专业自主的建立和专业尊严的维持;完善四方面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所教学科知识(本体性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掌握五个专业能力要素——特殊的认识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与思维力)、持续学习的能力(自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及信息素养和审美修养形成能力)、多向交往能力、教育教学过程的调控能力、适
[关闭窗口]

民进简介 新闻动态 专题论坛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同舟时评 会务文献 民进风采 资料中心 民进动态 会史资料 学习研究 领导著述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Email: webmaster@m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