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08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文化出版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王勇超代表:关于在陕西建立国家级大遗址保护示范区的建议
 
 

  大遗址是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是古代文明的结晶和历史文化的见证。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14个王朝在陕西境内建都,各朝代遗留下来的都城遗址、帝王陵园遗址是陕西独具特色的文物资源。陕西的古遗址多达1万余处,仅各历史时期的帝王陵园就有70多座。“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确定全国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中陕西占15处。

  陕西省的大遗址是中华文化起源的遗址,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和发展鼎盛时期大量的重要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华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典型代表,具有深厚的科学和文化底蕴。加大对陕西大遗址的保护力度,从一定意义上就是保护中华历史和文化符号,就是弘扬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

  一、陕西省大遗址的概况和分布特点

  陕西是文物大省,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全省登记在册的各类文物点3575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90处。在众多的文物资源中,大遗址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点是:

  数量多。全省3570处文物中,古遗址10497处,古墓葬(陵园遗址或墓园遗址)4368处,占陕西省文物遗存数量的50%。这些遗址中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8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480处。

  分布广。全省107个县区都有古遗址、古墓葬分布,特别是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好、经济较为发达的关中地区大遗址的分布尤为密集。

  面积大。陕西省的大遗址有的是中华文化起源的遗址,有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都城遗址和封建王朝皇帝的陵园遗址,面积很大。其中周原遗址、丰镐遗址、秦雍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大夏统万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的面积都在十几平方公里甚至七八十平方公里,特别是西安市内保存的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和唐大明宫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封建王朝都城遗址,总面积多达108平方公里。秦始皇陵、11座汉帝陵、18座唐帝陵等数十座帝王陵墓遗址占地在几平方公里到十几平方公里。

  等级高。我国古代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周、秦、汉、唐都城遗址以及帝王陵寝度分布在陕西,这些遗存及地上地下的建筑遗址、遗迹和出土文物均是当时科技、文化发展最高水平的典型代表,是当时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等价值。

  二、陕西大遗址保护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保护好大遗址历来是陕西文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陕西的大遗址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1、大遗址保护需求与现有保护条件的矛盾日益尖锐。陕西的大遗址基本为生土质遗址,自身特性就十分脆弱,加之完全暴露于自然环境中,难以抵御风蚀、雨水冲刷、地震、温差变化等自然力带来的破坏。同时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造成的人口增长工、土地紧缺等因素,地处西安市城区或近郊的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不仅要面对自然破坏力的严重威胁。还要承受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建设急速发展等因素的负面影响。

  2、大遗址保护与经济建设、群众生活的改善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由于陕西的大遗址很多也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场所,由于遗址保护的特殊要求,遗址区域内不得进行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遗址区域居民收入与周边差距明显,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开展,遗址区内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日益强烈,遗址保护与经济建设及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更加尖锐。

  3、遗址的观赏性不强,当地群众参与保护积极性不高。遗址类文物缺乏大众化的观赏性而难以吸引人,由于缺乏较大的投入,这些遗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生态效益难以发挥。过去文物部门主要靠被动的“死看硬守”或对遗址进行发掘以后回填,当地群众没有从文物保护上得到直接的回报,主动参与保护遗址的积极性和热性不高。

  4、大遗址保护经费严重不足。陕西地处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各地的财政普遍困难,投入文物保护的经费有限,特别是大遗址保护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央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在大遗址保护上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由于陕西的大遗址数量太大,保护经费仍显得捉襟见肘。

  三、建议在陕西建立国家级大遗址保护示范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陕西的大遗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民族的共同责任和当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大遗址内涵丰富、价值重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是承载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主体,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文物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大遗址保护工作中存在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现有行政区域和管理制度不利于大遗址的整体保护,甚至已经成为加强大遗址保护的严重障碍。以西安为例,各大遗址区域被分割归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和街道办事处,不能设立统一的大遗址保护机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无法形成保护和管理的合力,土地利用调整、环境整治、人口搬迁和村庄改造等关系到大遗址保护的重大问题很难顺利开展,严重制约着大遗址的保护和大遗址作用的发挥。

  为此,建议在陕西大遗址集中的西安市设立大遗址保护示范区,由示范区管委会负责大遗址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规划、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工作,对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另外,示范区管委会在强化遗址保护政府职能的同时,还可以避免行政机构的重叠设置。示范区成功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还可以在全国推广,进而推动全国的大遗址保护工作。

  同时,在编制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时,充分认识大遗址在中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定位上考虑陕西大遗址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将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作为主体功能。大遗址保护示范区的政绩考核不能以GDP和项目为指标,应将大遗址保护利用成效作为当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

 

(责任编辑:张政泽)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