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0年专题 >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先进典型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坚守传统 为戏痴迷
——记当代梨园戏的领军人物王仁杰
 
 

  在当代中国剧坛,他是得奖最多、艺术质量最高的剧作家之一。有人说他是福建剧坛最优雅的诗人,又是最激烈的文化卫士;也有人把他称为中国三位“戏曲创作领军人物”的其中一位。他就是当代梨园戏的领军人物王仁杰。

  2005年,当国务委员陈至立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奖牌授予他,并询问他来自哪一省时,一向低调的王仁杰大声地回答:“福建泉州!”这响亮的声音,让在场的一千多人全都听见了。他想让全国的同行知道,这部入选2003-2004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被称为“新时期戏曲创作与演出最高成就”、“中国古典戏剧一次漂亮的回归”的梨园戏《董生与李氏》来自他的故乡,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名城。

  王仁杰,福建省泉州市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编剧专修班毕业,一级编剧。曾任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市文联副主席,泉州戏剧研究所所长,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95-2006年任泉州市政协副主席,2001-2006年任民进泉州市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福建省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

  一生痴迷古典戏剧

  有评论家这么写道:“是王仁杰找到了梨园戏,还是梨园戏等来了王仁杰?也许只能解释为命运的安排。梨园戏的精神和王仁杰的气质的确存在着大面积的契合。对历史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对民族心理的琢磨,对文人风骨的坚守,使王仁杰一直保持着传统文人的形象。”

  在泉州,说起古老传统艺术,有人会想到梨园戏,而说起梨园戏《董生与李氏》,恐怕是无人不晓,这部戏的编剧便是王仁杰先生。《董生与李氏》改编自作家尤凤伟的现代农村题材小说《乌鸦》,他“变今为古”地创造成的这部梨园经典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不知演出了多少场。

  王仁杰一生钟爱梨园戏等古典戏剧,曾经有人建议他写电视剧剧本,他说自己要写就早写了,“但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

  王仁杰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长期从事戏剧创作,写过梨园戏、昆曲、越剧、闽剧、歌剧、话剧等剧本近20部。主要作品有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皂隶与女贼》,昆曲《牡丹亭》(改编)、《邯郸记》(改编)、《西厢记》(改编)、《琵琶行》,越剧《唐婉》等。其中,《董生与李氏》入选2003-2004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节妇吟》、《牡丹亭》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西厢记》获“全国昆曲节优秀剧目奖”,《唐婉》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闽剧《红裙记》获福建省第二十四届戏曲汇演优秀编剧奖(榜首)。王仁杰曾两次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三次获得文华奖,并获文化部“昆剧优秀主创人员”称号及泉州市首届杰出人才奖。作品选集《三畏斋剧稿》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被称为“新时期戏剧创作最重大的成果”。

  为文化传统振臂而呼

  王仁杰有着许许多多的荣誉,也被授予很多头衔,还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然而,这些都改变不了他的传统风骨。除了喜欢传统戏剧,王仁杰也承认自己骨子里有着中国文人最传统的东西,他主张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返本开新”,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复兴,戏曲也不可能发展。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泉州市政协副主席和民进泉州市委会主委以来,他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责,积极拓展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推动泉州市民进组织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深受全体民进会员的尊敬,在社会上(包括台港澳地区)也享有很高的声望。

  2002年,他担任泉州市精神文明调研组组长,撰写了《弘扬泉州历史文化,为建设海峡西岸文化繁荣带服务》的调研报告。2003年,他随全国政协调研组前往湖南、浙江、江苏等地视察,并就继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大声疾呼,接受记者的采访,全文刊载在《人民政协报》上,引起文化部及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4年,在经过充分的考察和调研后,他联合泉州市8个民主党派提交《关于对金鸡拦河闸工程进行除险加固或重新建设的提案》,被列为泉州市重点提案,市政府高度重视,将金鸡拦河闸工程列入泉州市重点工程,并投资1.6亿元,现在该工程已完工。他还多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呼吁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曾历经十载,三次提案,呼吁抢救保护我国现存最古老剧种福建梨园戏、莆仙戏,受到文化部、福建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他还提议把孔子诞辰之日作为我国的教师节,以表示对孔子的景仰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泉州府文庙每年祭孔,都是他点的第一炷香,看到来参与活动的年轻人的热情,他很感慨。在首届“泉州市杰出人才奖”颁奖典礼上,他又继续呼吁,希望泉州能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力度。

  坚守传统,为戏痴迷。王仁杰还在以他的余力,继续做他最钟爱的“这一件事”。

(责任编辑:张政泽)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