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0年专题 > 2010年教师节专题 > 我们身边的榜样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心系再就业,培育“美”的使者
 
 

——记丹东市红岩美容美发学校校长于红岩

   接近于红岩时人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个头、身材还是派头他都是一个标准的多才多艺的东北男子汉。两颗眸子不算很大,但却炯炯有神。虽不见他经常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但讲起话来却头头是道,办起事来令人肃然起敬。已过天命之年的于红岩,是丹东市,乃至全省、全国都远近闻名的美容美发学校校长。这不仅因为他是丹东市“下海”经商从事美发行业的资深人士,而更多的是因为丹东头面人物在出席重要场合时必找他“做头发”,在同行中他的手艺超群。他所创办的美容美发学校是全市第一家被有关部门批准的美容美发中等职业专科技术学校。从1999年至今,历经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学校已从最初的美发培训机构成长为享有“美”的盛誉的先进教学单位。是中国美容美发协会授予的“中国名校”,是辽宁省“十大美容美发培训基地”之一,是省、市“职业培训先进单位”。多年来,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学员大约1600多名,他们遍布在丹东市区和农村,用手中的剪刀设计出最新最美的发型,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成为“美”的使者。特别是近年来,尽管于红岩的创业之路不是一帆风顺,尽管他并非大富大贵,却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为了他们的再就业,他利用自己创办的美容美发学校免费帮助城市下岗职工和家庭十分困难的农村青年获取再就业本领,使他们走向再就业和致富之路,这种为政府分忧、为弱势群体解难的义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06年,于红岩被教育部、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民进中央等七部委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举重若轻,颇具大家素质

   于红岩从小就是一个机敏、睿智、心灵手巧的孩子,他热爱绘画,也擅长书法,小学时即出过板报,初中时他是班里的美术课代表。课余时间,同学们都爱找他理发,因为他剪的发型美观大方。难怪若干年后他义无反顾地从事了美发行业。于红岩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曾是下乡两年的知青,参军入伍当过3年兵,后来又被分配到丹东手表一厂。这是一个拥有1700多人的大型国有企业,光管理干部就有160多人。或许是因为他擅长书画,被安排到厂工会任宣传干事。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手表厂机构改革精简裁员,于红岩没有想到自己第一个被精简下来。面对下岗失业严酷的现实,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向困难低头,也没有找门路重返“铁饭碗”的工厂,而是毅然决然“下海”,走自谋职业之路,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开夫妻店——理发。让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这“海”一下就是22年,命运的一个玩笑,给于红岩开了一扇天窗,给了他意想不到的成功。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下海”,虽然在当时是一个新鲜时髦的词儿,也造就了一批时代的骄子,可“海”里的艰辛,不身临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于红岩回忆说,最初在工业街那个小“夫妻店”里,理一个发的报酬只有5毛钱,经常一站就是十二三个小时。然而辛苦的回报也是可观的。有一天,他的小店收入80多元,要知道,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人的月工资啊。看来“下海”的选择是对的。于红岩热爱美发这一行业,它可以通过自己独具匠心的“创作”给更多的人带来美的享受。为了使自己的手艺更加精湛,回报对他青睐的顾客,他下了不少功夫。请教名师传艺;到有名气的理发店“偷艺”;为了得到一套称手的工具,亲朋好友都成了他的“采购员”;他甚至还亲手设计工具……此后,他们的理发店越发红火,到这里理发成为时尚。顾客越来越多,学徒也接踵而至,到后来,他所带的徒弟成为新开张美发厅的抢手“货”。就在这时,于红岩又做出了一个让别人不能理解的决定:放弃理发店的生意,开办美容美发培训学校。他想让更多的人掌握这门技艺,在美化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一份生活的本领,寻求一条共同致富的生活门路。

   这就是于红岩,这就是于红岩的风格。面对“铁饭碗”的考验,面对赚钱的诱惑,面对荣誉的光环,他总是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选择。因为他经历了多样的人生,深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是多么艰难。他也曾是下岗职工,一心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使他们也和其他人一样过上幸福生活。这使我不由得想起《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多么伟大的胸怀,多么高尚的品质呀!

   彰显特色,打造“美”的基地

   “教育抓根本,形式创特色,用一技之长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成为红岩美容美发学校的治校名言。根本和特色是什么呢?那就是“四个一流”,即打造一流的办学条件、汇集一流的教师队伍、创造一流的教学质量、培养一流的技术人才。“教师强则学校强,教师弱则学校弱。”深谙“名师出高徒”道理的于红岩,在学校工作中首先抓的就是教师队伍建设。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他制定了详细的规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先后请到台湾、韩国的名家来校上课,曾接受过瑞典、荷兰、日本等国大师的培训,得到过靳羽西、毛戈平、王世雄等业内名人的指导。如今,校内教师均有国家高级美容美发师职称,多人被评为省、市级“职业培训先进教师”,并多次在国内大赛中获奖。

   于红岩常说:“学校硬件建设可以一蹴而就,但要得到高品位的办学质量绝非一日之功,追求个性和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他们打破了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常规模式,采用科学化、系统化、公式化的与国际接轨的方式,采用全球闻名的标榜系列教材,使得红岩学校的技术“放之四海而皆准”,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员吃了一颗“定心丸”。学校建立了学员入学和就业档案,信息板和网站及时发布行业动态以及就业资讯,并对结业学员多方推荐,解决了学员的后顾之忧。他们还利用节假日义务为学员辅导和补课;经常深入开展乡镇免费培训;传统节日来临,他们又把鸡蛋、水果、月饼等送到住校的学员手中……深受学员欢迎。学校通过举办艺术节、书画展等形式,培养学员的艺术修养,强化学员的“创美”能力。学校还组织师生参加艺术及社会公益活动,激发学员的博爱之心。学校鼓励学员张扬个性、团结创新。通过校庆联欢和体育活动,既愉悦了学员身心,又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他们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员,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教育理念影响了教育行为,教育行为决定了教育效果。2004年3月,红岩美容美发学校的师生在“第三届华人之星化装、发型大赛”中一举包揽了一、二、三等奖和全场总冠军。

   扶贫济困 甘为孺子牛

   近年来,有不少城市下岗职工和贫困家庭的农村青年也慕名来到红岩美容美发学校。在他们中间,普遍存在着对专业知识认识不足、接受能力差信心不足、家庭负担重学费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开设了上午、下午、晚上三个班型,选用了易于理解的教材,并指派有经验的教师授课。为了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于红岩决定减免一些生活非常困难的学员的学费,考虑到他们学习期间的吃住问题,还介绍他们到学校附近的餐馆利用课余时间打工。48岁的下岗女工房大姐,丈夫患脑癌又无其它生活来源,学习裁剪失败后来到红岩学校学艺。开始时,不是把顾客头发剪短了,就是把染发剂弄得到处都是,房大姐泄气了:“唉,年纪大手又笨,我不是干美发的料!”就在她打退堂鼓时,学校专为她开了“小灶”,安排专人与其“单兵教练”。当房大姐手捧结业证书时,眼睛湿润了。与她有类似经历的学员还很多:下岗职工黄新明,学成后在桃源街办起了“阿东发廊”;“水木年华”的林乐洁和“裕洁美发厅”的于云洁,不仅开了店还安置了一批下岗人员;该校的高材生于江信,结业不久便在江城小有名气;李晓霞虽移民加拿大,但在异国仍然从事自己热爱的美发业,感慨“家中再有,不如一技在手”。

   于红岩在免费培训下岗职工和家庭困难的农村青年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社会上的其他需要关心的群体,他组织师生定期到敬老院、部队、学校农村和工厂等地义务理发;为残疾人和农村贫困学员减免学费;为希望工程捐款……他的义举和善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鸭绿江晚报》、《丹东广播电视报》、丹东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竞相报道,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面对荣誉,于红岩很坦然,他说,这是社会对自己多年拼搏给予的认可,有什么能比得上让大家承认更值得欣慰的呢?做为一个人,应该像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主人公许三多说的那样:“人活在世上,就应该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2001年,于红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成为一名民进会员。2007年,他又担任了振兴区政协委员,感到自己又多了一份做好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责任,决心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为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作出一份努力。采访中,于红岩也坦诚地告诉我们,红岩美容美发学校,因为“普惠制”和合作单位“不合作”等原因,目前正面临建校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他们正在想方设法摆脱困境,好事多磨,相信“美好”的事业一定会兴旺起来。


(责任编辑:温迪)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