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1年专题 > 2011年两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三农问题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张自立委员:关于选聘大学生“村官”应向农科类专业倾斜的提案
 
 

  选聘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是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农村干部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后备力量的迫切需要,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从2008年开始,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由各省市区委组织部、选聘办统一招考了三批大学生“村官”,到最基层农村工作。目前,这些大学生“村官”只有少数能扎根基层干事,安心基层创业,做新农村建设的引路人和带头人。大部分“村官”任期满后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发展。据对安徽省黄山、滁州、阜阳三市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发现:60%的人选择期满后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12%的人选择继续做村官,选择在农村创业的占10%。也就是说大学生能够最后留在农村发展的只有20%左右。

  目前农村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懂技术、会经营的致富带头人。而农科院校大学生由于没有好的待遇和扶持政策吸引,都不愿意到农村施展才华。大学生“村官”是国家制定的一项好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一部分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但在选聘条件和程序上需要改进。不仅要考虑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更应考虑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实际需要,要选拔一批真正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有奔头、懂技术、受欢迎”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可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选拔制度的制约,致使目前选拔的不少大学生村官并不符合农村实际需要,也不符合大学生自身的愿望。归纳起来主要问题有:

  第一,思想上没有“扎根”。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较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村官”只是一种就业途径,而不是追求的事业。他们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会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提拔等途径,尽快脱离农村。

  第二,专业与需求不对口,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目前的大学生村官中,涉农专业学生很少,大学所学知识实用价值不高,派上用场的少之又少,再加之思想意识、工作方法、文化观念、价值取向与农村干部群众不一致,满腔的热血和抱负无从施展,存在着“专业知识运用难、工作局面打开难、个人价值体现难”等问题。

  第三,不适应农村工作、生活环境。尽管各地在大学生“村官”方面出台了一些待遇政策,但目前我国农村生活质量差、环境落后,工作条件差,交通不发达,严重影响不少大学生扎根农村的决心,特别是来自城市和非农院校、专业的大学生。

  第四,是知识结构水平高,农村实践工作水平差。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和城市出生的大学生,对农村、农业、农民了解知之甚少,不肯吃苦耐劳,遇到工作无从下手,甚至容易与农民群众产生隔阂的现象,工作很难开展。

  为此建议:

  1.要改变现有的选拔制度,加大大学生村官从农科院校的选拔比例,注意选拔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到农村实践中去,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

  2.大学生村官主要从来自农村、家庭困难的大学生中选拔;

  3.所选拔大学生村官必须掌握扎实的“三农”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具备吃苦耐劳和奉献“三农”的精神;

  4.适当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对特别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进行破格提拔重用;

  5.探索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的长效政策措施。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