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1年专题 >> 2011同心同行 >> 先进个人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袁敬华:倾心特教不言悔

  1992年,17岁的袁敬华高考落榜。县民政局要在乡里成立一所聋哑儿语训学校,但没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袁敬华却答应了。近20年过去了,她历经许多坎坷曲折,心系残疾学生,在特教这块园地里勤恳耕耘,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充满真情和爱心的赞歌。

  当年袁敬华从北京聋儿康复中心学成归来,在自己家中腾出一间12平方米的小草屋子作教室,跑遍本村及邻近村子里所有聋哑儿的家庭,召集了7名聋哑孩子。没有教具,她就用家里刚卖了粮食的350块钱,到县城买了块大镜子;没有桌椅,就在家里搜集了几把;没有黑板,自己用木板钉好以后刷上油墨;没有教材就一个字一个字抄写在作业本上……就这样,“夏津县渡口驿乡三屯村聋哑学校”诞生了。这个学校没有级别,没有编制,作为编外的农民教师,袁敬华在这间简陋的小屋里,一干就是7年。

  教聋哑孩子与普通儿童不一样,必须一对一地教。孩子学会发声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单词,都倾注了袁敬华的汗水和泪水。有的孩子已经过了最佳语训期,有时为了教会一个发音,尽管一个单词教了几十遍、上百遍,但孩子仍是没有学会。她难过地跑到村外哭起来,恨自己没有能力教会他们,但哭过之后继续反复地教,并努力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她让学生拿着纸条放在嘴边,模仿自己的口形、舌位以及纸条的倾斜程度学;还让学生摸着自己的发音部位学,孩子们每学会一个音,她的脖子都被捏红一片,润喉片、消炎药总是形影不离。为了解除聋哑儿童无法与正常人沟通的苦闷,长期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孤独,袁敬华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当7名聋哑学生开口说话时,她和孩子及家长们都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在办学过程中,袁敬华遇到的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办学经费仅是每个学生每年60元的学费和每月20斤粮食。经费不够,她就自己养了两头猪,养成之后卖掉,缓解一下经费压力。一次,袁敬华去给猪喂食,一脚踩空,掉在了猪圈坑里,当孩子们把她捞上来时,看到满身的污物,她委屈地哭了起来,此时,她想到了放弃和逃避。然而看到围上来的孩子们那祈盼的眼神,袁敬华坚定了干下去的信心。办学开始的那几年,她从来没买过新衣服,都是穿亲戚朋友送的衣服。一次袁敬华要去省里参加青年志愿者报告团,学生家长们给她凑了一百多元钱买了套裙子。她在山东省做了24场巡回报告,穿的都是这套衣服。

  1997年是袁敬华最难的一年,当时学生已达到45名。她家的房子全都用上了,父母的炕上、教室的桌子上,都住上了孩子,房子还是不够,她又搭了一件帐篷和孩子们睡在帐篷里。师生们每天两顿咸菜,中午喝面糊汤。夏天睡帐篷还好点,到了冬天,孩子们冻得直哭。为了给学校找出路,袁敬华写了征婚启事,上面写道:“无论你年龄多大,长相如何,只要能给我和这些孩子们盖一所学校,能给孩子温暖,我就嫁给你。”


袁敬华在给孩子们上课

  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及时伸出援手,拨款和资助袁敬华走出了困境,建立了夏津精华聋儿语训希望学校。孩子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教室、宿舍、教具等,学校师资队伍逐步扩大,除语训、数学等基本课程外,还开设了舞蹈、书法等课程。经过艰苦的拼搏,她探索出了一整套聋哑儿童的教学模式,得到了聋儿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她的学生不但学会了喊爸爸、妈妈和说一些简单的对话,而且还学会了拼音,学会了查字典,拼读生字、生词,自学的能力大大提高,有的孩子认识两千多字,能朗读课文,熟练地掌握了微机操作。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袁敬华的办学事迹进行了报道,并吸引了来自香港、广东、深圳、新疆、江苏、浙江等十几个省市的学生前来就读。

  办学近20年来,袁敬华让540多名聋哑儿童走出了无声世界,为数百个家庭减轻了负担和痛苦,使380名学生进入了正常学校就读,200多名孩子成家立业自食其力,为特殊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她自己也从一个普通的民办教师成长为一名积极参政议政的民进会员。

  身为一名人大代表,袁敬华认真履行职责,敢为民代言,乐为民解难。有困难的残疾儿童把她当作自己的“贴心人”。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袁敬华呼吁社会尊重残疾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也得到了部分领导的重视,一些贫困地区的聋哑儿童因此还得到了社会捐助的助听设备。2004年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上,袁敬华提交了设立特殊教育促进法,将有关残疾人教育和保障的规定单独列出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5年,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召开前,袁敬华自费走访了山东、河北、江苏、安徽四个省的40多所特殊教育学校,了解学校发展存在的困难及特教工作者的待遇等问题,并分别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提交了《制定特殊教育促进法》《修改残疾人保障法》《关于盲人就业问题的建议》《关于加快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关于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待遇问题的建议》的议案。
袁敬华自2003年当选为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共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116件、建议158条,连续三年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提案、建议总数排名第三。

  袁敬华常说“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有所追求”,“工作着是美丽的”,正是她的这种不断追求创新、回报社会和为民建言的精神和打造“一流特教”的梦想,促使她在事业和人生征途中继续扬帆前进,不断谱写新的发展篇章。

[人物档案]

  袁敬华,女,35岁,民进会员,山东省夏津县精华聋儿语训希望学校校长,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责任编辑:夏传磊)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