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文化和民意基础,。。。。。使两岸同胞联系更紧密,感情更贴切,利益更融合”。实际上,这涉及两岸“文化认同”的问题。“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国家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在推进两岸文化认同和良性互动的友好交往中,“学缘”是一支重要的力量资源,应该进一步引起关注并上升到战略的层面认识和筹划。
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有一批同根共源的“双胞学校”。同名同根的,一是,清华大学----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一个中国,两座清华。骨肉可分,亲缘难割。两所清华大学的校训,一直沿用1914年梁启超在原清华大学演讲时所用《易传》之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甚至在校园外观上,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的校内建筑及布局,竟也是北京清华大学的翻版,行政大楼前的“清华园”门楼,则与北京清华大学的形制完全一样;两校共同举办大规模校庆活动的举动,已成一时佳话。
同名同根的,还有两岸的交通大学(校训均有“饮水思源”)、中山大学(校训同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暨南大学(校名出典均取《尚书》,仅台湾暨大后来外加“国际”二字)。
同根异名的,一是,南京大学之与台湾“国立”中央大学(校史表述一致,校训均沿用“诚朴”二字,南京大学于1949年更名,台湾仍沿用原名);二是,苏州大学之与台湾东吴大学(建校时间同溯1900年,校训同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1952年院系调整后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改名苏州大学);三是,江西师范大学之与“国立”中正大学。
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以“民族复兴之精神堡垒”成立于抗战烽火之中的江西泰和县,著名植物学家、被学术界称为“中国植物分类学之父”的胡先骕博士、著名外交家萧蘧博士先后出任校长,一时宿学名儒济济一堂,全部教师中有三分之一为老清华班底,很快就发展成为当时与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山大学齐名的学校之一,史称“三中”。1949年学校更名“国立南昌大学”(现南昌大学是成立于1958年的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后设立的);1952年院系调整后,更名江西师范学院承其余绪;江西师范大学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台湾于1986年沿用原名组建大学,1989年招生;两校校庆日同为每年的“10月31日”,台湾正大第三任校长罗仁权教授在参观江西师大早期文物后感叹地说:“我们的根在江西师大!”。
两岸大学的这一特殊文化景观举世罕见,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同胞血脉相连、文化同根的明证,与宋楚瑜先生概括两岸关系时“一块招牌,两间店面”的形象表述极为切合。
学缘是人类重要的情缘之一。大学连结着社会的各个阶层,一个学生的背后是一个家庭、家族以及他所有的社会交往圈。上述台湾的双胞学校分布在台北(东吴)、新竹(清华、交大)、中坜(中央)、南投(暨大)、高雄(中山)、嘉义(正大),自北而南,大体涵盖了台湾政治版图中的蓝绿地带。大学文化认同的强化,必将产生由点到面的辐射效应,在增进两岸亲情,推进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有事实证明,推动两岸同根共源双胞学校的交往,是一件“独”仇“统”快的事情。我们曾在对台湾中正大学的访问中发现,虽然台湾正大依然将生活在台湾的原国立中正大学和国立南昌大学的毕业生作为“前期校友”列入校友会联络对象,并承认根在大陆,但确有少数坚持“台独”立场的人认为原国立中正大学已死,对两校交往合作持冷漠甚至反对态度。这与李登辉极力阻挠两蒋遗体归葬大陆的心态完全一致,因为两蒋一旦葬回大陆,就意味着连同国父孙中山在内的“中华民国”三任“总统”全部叶落归根,李登辉的“两国论”就不攻自破!这同样反证了两岸文化交往和文化认同的重要。
从目前的情况看,上述对应的大陆学校除江西师范大学外,已全部进入国家重点、211工程或省部共建行列。江西师范大学与国内同类大学,尤其是同台湾中正大学的差距逐渐拉大,两岸学校交往的不对称性愈益明显。如果我们不能尽快缩小两岸校际差距,就会在办学力量和办学水平的比较中,有可能导致台岛和海外对大陆教育的负面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无从体现,两岸文化认同的说服力就会相应弱化。为此,以部省共建的方式重点扶持江西师范大学发展,积极创造有利于两岸学校对等交往的地位和条件,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
我们还认为,教育部、中央统战部、国台办应当从战略层面会商设计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两岸同根共源双胞学校的往来,包括互派学者,开展一定范围的专业与学历合作,率先在这些双胞学校中实现相互承认学历,并特许上述七对学校相互招收对方本科以上学员,包括招收在大陆投资的台商子弟入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