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2年专题 >> 2012民进总结表彰暨工作推动会 >> 榜样示范 >> 先进个人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扎根森林,行业标兵


中国林科院 王兵于2011年12月23日获2011年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王兵现在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长期观测与模拟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健康状况评估、水土保持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矿区复垦)、LTER和自然保护区野外监测和保护网络的规划建设等领域的工作。 

  牵头制定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等11项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数字化森林生态站构建技术研究”。首次提出并定义了“数字化森林生态站”的概念,并对其构建框架、技术原则、研究内容及实现功能与方法等做了深入的探讨,同时指出了其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作为数字林业建设的一部分和一项创新工程,数字化生态站建设是衡量我国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基础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并将成为迈向“数字林业”建设的重要一步。数字化生态站的逐步实施将促使整个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的数字化进程。 

  通过十多年的探索,王兵研究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站多能、以站带点”的生态站建设8字方针以及“基于样带观测理念的森林生态站构建与布局模式”,并以经纬度驱动力为主线和森林格局为基础,构建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网络的东西大样带(WETSC)体系格局;以江西大岗山国家级森林生态站为范例,创建了湘赣边界“九连山--井冈山--大岗山--庐山”为绿色观测链条的“红色小样带”尺度转换理念,并结合CFERN的实际提出“多站点联合、多系统组合、多尺度拟合、多目标融合”的科研战略,对传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发展方向与内容做了创新性的调整。 

  王兵研究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研究。在本研究中制订了国家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按照代表性、全面性、简明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原则,提出了8个方面14个指标构成的评估体系和33个评估公式。 

  本研究明确规定了服务功能评估的三个数据来源:(1)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所属森林生态站依据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 1606-2003)开展的长期定位连续观测研究数据集;(2)国家林业局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3)权威机构公布的社会公共资源数据。 

  “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提出了服务功能评估的分布式测算方法,将全国按照省级行政区划分为31个一级测算单元,每个一级测算单元按照林分类型划分为49个二级测算单元,每个二级测算单元再依据林龄组划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5个三级测算单元,再结合不同立地条件的对比观测,最终确定了7020个相对均质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测算单元。运用遥感反演、GIS和过程机理模型等手段,将生态系统尺度的点上实测数据转换为每个评估单元的测算数据,所有评估单元的测算数据逐级累加,即为全国评估结果。 

  “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针对森林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尚缺乏逻辑推理方法的现状,根据Shannon-Wiener指数的不同等级,提出了相对应的单位面积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林分面积,计算了森林物种多样性的保育价值。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法评估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的结果更接近理论认识,且结果之间可比性强。 

  2009年11月和2010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林业局分别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基于本研究的评估结果。中国森林6项服务功能的年价值量为10.01万亿元,相当于全国GDP总量的1/3。 

  “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提出的指标体系、分布式测算方法、评估指标的计算公式和数据来源等已经在全国/省级行政区(河南、辽宁、广东、福建、江西等)和大连、本溪、黔东南州、两江新区、广丰县、武宁县、大岗山林区等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中被广泛应用,社会效益明显。 

  科学、合理评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客观反映森林的多功能效益有助于更好地宣传林业的功能和作用,推进现代化林业建设,对确立森林的生态主体地位,实现绿色GDP核算,建立健全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我国的外交谈判和国际履约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该项研究于2011年12月23日获2011年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王兵研究员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使得我国森林生态功能与效益监测标准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标准体系分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规范的标准化、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的标准化、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的标准化、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数据管理的标准化、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数据应用的标准化。充分阐述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采取比较研究分析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和系统分析归纳的研究方法,分析国内外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标准化研究现状,以及构建其标准化体系的重要意义。展示了专家们根据标准化体系的构成,结合定位观测中急需解决的标准化问题,开展了森林生态站建设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野外系统观测方法、观测数据管理和应用五个方面的标准化研究等主要内容。 

  作为林业标准化体系一部分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标准化,学科专业性强,涉及水分、土壤、大气、生物等诸多专业领域,是近年来森林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新方向,国际国内尚处探索阶段。长期来,由于缺乏其统一的标准体系,以致不同生态站、不同人员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理解和表达不统一,生态站的建设和定位观测研究水平也参差不齐,特别是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及观测方法等均不一致,导致观测数据千差万别,难以比较,亦不能为国家决策部门所应用。因此构建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成为了前所未有的全新课题。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的构建,对于生态站网实现联网观测、比较研究和数据共享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观测规范有序运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数据质量和成果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