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方,男,1955年11月出生,民进会员。医学博士及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河北联合大学医学实验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唐山市政协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委员,民进河北省委常务委员,民进唐山市委主任委员。现为河北省医学会病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唐山市医学会病理分会主任委员。《心脏杂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中国煤炭医学杂志》,《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等杂志编委。唐山市创新工程“新药引导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国家级示范实验中心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国际重大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专家。
一、热爱祖国、情系家乡,将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家乡建设发展紧密相联
杨方同志为“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时的第一批大学生(77级),于1978年3月至1982年12月就读于唐山煤矿医学院,获学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1991年9月至1997年7月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在这所著名医学高等学府中进行了全面、系统、严谨、扎实的理论与专业学习和培训,取得了优异成绩。期间被评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硕士毕业时被免试推荐攻读博士学位;在读期间于国家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项。在博士毕业时,导师曾多次挽留,在科研、工作和生活条件良好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工作。但他考虑到家乡建设、发展急需本学科专业学术带头人,他谢绝了导师挽留返回了唐山,回到了“母校”华北煤炭医学院工作。
1999年4月他受美国亨瑞福特医疗中心,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研究所邀请,赴美做博士后研修。其导师是世界高血压研究领域著名专家Oscar A. Carretero(担任过美国高血压协会主席、欧洲高血压协会主席)。在三年多时间里,克服了在语言、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付出了超过他人的艰辛和“汗水”,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SCI检索),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次,在学术会议上进行论文交流8篇。尤其是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出色的科研能力更是赢得了美国导师高度信任与赞誉。在研修结束前夕,美国导师多次提出,希望通过“身份”转换及申请“绿卡”并提高薪金及其它福利待遇等优厚条件将其留在美国长期工作(特别是在他妻子与孩子于2000年暑期赴美探亲时,完全有条件留下妻子在美国工作,让孩子在美国读书)。但他心系祖国现代化建设,情系家乡河北、唐山的发展,先期安排妻子、孩子回国,并婉言谢绝了美国导师的盛情挽留,放弃了在美国较为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优越的科研工作环境,于2002年6月学习期满后,毅然踏上了返回祖国的归程。他始终认为“祖国是生我、养我的母亲,是自己的国家。科学可以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属于自己的祖国”。“一个人的追求不能只为生活的舒适、安逸,他必须有理想有追求”。他的理想就是“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贡献给自己的祖国,服务于祖国的人民,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一切投身到祖国的建设、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他对家乡的情感是“河北、唐山是生我、养我、培育我长大的家乡,这种“血与肉”的情感是任何力量也无法将其分割开来。家乡发展、进步需要我,哪怕是牺牲某些个人利益,也会义不容辞地为之奉献与奋斗”。
杨方同志就是以这种崇高的理想,博大的胸怀,无私的境界为祖国、家乡的建设与发展贡献着自己青春与力量。
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杨方同志1982年12月于唐山煤矿医学院本科医疗专业毕业后留校,在病理学教研室及学院实验研究中心工作。从事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以及留学生的病理学、分子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肿瘤学、高级医学实验技术等大量教学工作。目前是博士研究生导师,已指导硕士毕业研究生30余人,其中许多学生考取了美国、德国、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国内外著名院校的博士研究生。现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5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与管理型人才。
该同志教学工作态度认真,兢兢业业。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经常结合自己多年教学与科研中获得的成果和经验,将一些新理论、新知识、新进展重点突出地贯穿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好。1997年博士毕业回到学校工作后,结合其学习、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组织开展了“分子生物学概论”、“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病理学”、“分子肿瘤学”等几门重要的研究生教学课程,提高了学校研究生教学的整体水平与质量。
教学中他特别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自1997年始,开始摸索、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进行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并于1998年作为课题主持人获河北省“面向21世纪教学科研课题《CAI系统在基础医学形态教学中应用与课件研制》”资助。经过几年研制与不断补充,这套多媒体教学系统除含有原教科书主要内容外,增补了近3千多幅典型的肉眼标本、组织学切片标本及电镜照片,并对某些疾病复杂的病理过程采用动画演示,为病理学教学提供了融图、文、声于一体的优质、实用的教学课件。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推动了病理学教学的改革。自这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到教学后,深受广大同学们的欢迎和好评。以此项教改内容为中心的教学科研项目《病理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AI)课件的研制及其应用》于2003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了《病理学图谱与实验教程》一书,应用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其组织领导下,经过多年努力,作为课程负责人《病理学》课程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作为学科带头人“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科”被评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作为学术带头人之一,基础医学院是目前学校博士建设立项单位重要的支撑学科之一。
杨方同志就是这样兢兢业业的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为教学、教学改革及专业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为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
三、科学研究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永攀高峰
该同志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及心、肺纤维化机理与防治的研究。多年来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和重要成果。在研究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先后参加完成了:
(1) 1982年至1993年期间,煤炭部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煤矿尘肺形态学研究”。在总结100多例煤矿工人尸体解剖材料的基础上,在国际、国内首先提出了“尘斑气肿型”尘肺的概念,为上世纪80年代国家制定职业性尘肺病理诊断新标准提供了重要理论与形态学依据。《煤矿尘肺病理形态学的研究》于1991年获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1994年至1998年期间,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血管壁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与蛋白聚糖的相互关系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消退中的作用”。解剖、观察了300多例北京、南宁、宁波三地区年轻人心脏标本,对年轻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了详细研究。特别是结合我国居民不同的地理条件,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分析、研究了动脉粥样硬化在不同地区年轻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及病变特点。此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1997年<<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高、低发区年青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并在2006年与导师合作主编出版了《中国年轻人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物学图谱》一书。
(3)1999年至2002年在美国做博士后研修期间,完成了“心肌梗死后心脏重塑过程”,“Ac-SDKP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纤维化和感染反应的消退作用”两个专题研究。并参加完成了美国心脏协会基金(AHA)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基金(NIH)等多项课题研究。其中“Ac-SDKP抑制心血管疾病纤维化药理学作用”及“ACE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II一型受体拮抗剂对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删除心衰小鼠的作用”等研究内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些研究内容分别发表在《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Hypertension》,《Journal of Cardiac Failue》,《Life Sciences》,《Experimental Physiology》等国际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其理论和学术价值重大,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前景广阔。
(4)回国后,该同志一直把握国际科研的前沿领域,结合国内工作实际,通过源头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等方式,将国际先进的科学思维、技术手段与方法应用到自身的科研工作中。在国际与国内首先发现并报道了“抗纤维化短肽-AcSDKP具有抗心肌梗死后心脏纤维化和抗(矽)肺纤维化的作用”,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Hypertension》、《Life Sciences》和国内《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国职业医学杂志》、《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等杂志上。作为第一主研人,其研究成果《Ac-SDKP防治心肌梗死后心脏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于2009年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协助单位负责人)”、“国家人事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博士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项目”、“唐山市重点实验室项目”等十余项重大科研课题。其器官纤维化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的成果始终保持在国际先进与国内领先水平。
杨方同志在科学研究领域几十年如一日,勤奋耕耘,硕果累累。在国内、外已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检索32篇,ISTP检索6篇,EI检索2篇。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共四项。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于2010年获河北省政府授予的“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四、加强国际交流、创新合作模式,搭建创新型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平台
该同志于2002年回国后,始终与美国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于2002年10月邀请其导师、国际著名学者Oscar A, Carretoro 先生和美籍华人科学家杨小平女士来唐山和“母校”讲学与交流。由该同志负责组织、建立了学校与美国科研机构合作的中美“心脏研究所”和“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并担任中美“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聘请美国佐治亚州医科大学Darrell W. Brann教授担任“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在国际交流、科研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选派4名青年教师赴美国作博士后研修和进修学习。现联合培养在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多名。于2011年5月带队回访美国佐治亚州医科大学,进一步拓宽了双方合作交流的领域,深化了双方科研合作的内涵。近年来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联合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包括2011年在国际著名杂志《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的文章(影响因子为9.97)。<<脑缺血预处理诱导ERK5激活及其抗神经元凋亡作用的研究>>于2009年获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鉴于双方在推动河北省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河北省政府将2011年度“河北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颁发给Darrell W. Brann教授。杨方同志为地方与学校在国际交流、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杨方同志兼任唐山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唐山市委主委、省政协委员、民进省委常委等职务。在其领导下,近年来唐山民进创新性开展党派工作。2007年率队参加了“三省(河北、辽宁、山东)、两市(北京、天津)环渤海经济发展论坛”。2009年协助民进中央在唐山市举办了“第四届海峡两岸企业发展与合作论坛”。民进中央、民进省委联合调研向国家提交了“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报告,唐山民进参与其调研工作。这些工作为2011年10月国务院批准“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自2009年以来,带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骨干、会外专家学者100多人次赴辽宁、山西、山东、河南、福建、上海、浙江、黑龙江等外省(市)开展9次跨省外出调研,11次市内调研,召开22次座谈会。并结合唐山实际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市化进程和谐发展”、“社区安全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调研报告,为唐山市委、市政府一些重要决策提供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建议。民进唐山市委连续三年举办“西藏助学活动”,组织会员捐款捐物。并于2011年—2012年,2次率队赴西藏墨竹工卡地区、日多乡中心学校举办了大型助学活动,捐助现金6万元,物资价值30万元。在省政协大会上撰写多篇提案,其中4篇被选为大会发言。作为中国工会第十三届与第十四届代表大会代表,先后两次受到以江泽民及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两届中央领导人接见。于2004年和2010年先后两次被唐山市人民政府授予“唐山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