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2年专题 >> 2012民进总结表彰暨工作推动会 >> 榜样示范 >> 先进个人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扎根基层 倾情付出 只为教育人梦想中的“那片绿”

  肖善香,女,民进会员,留美博士,教授,江西萍乡人。社会与学术兼职:美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协会会员,美国高等教育研究会会员,美国福特研究员,萍乡市人大代表,萍乡市外语学会会长,江西省外语学会和翻译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与职业技能大赛基础学科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毕业于江西大学,获英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20036月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20088-20117月在美国堪萨斯大学攻读教育领导学及政策研究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副主任、主任,20083月起任副校长。先后负责省级精品课程(英语精读)、省级特色专业(商务英语)和省级教学团队的领衔工作。历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巾帼建功标兵、市劳动模范、市十大杰出青年、市优秀教师、市师德标兵等荣誉。 

  20083月,刚刚被提拔为副校长的肖善香在市委组织部领导找“谈话”时,已获得福特基金会全额博士奖学金的她向组织道出了自己的发展定位:国际视野、本土意识、草根本色。时隔三年在美国顺利拿到博士学位之时,她选择了重新回到萍乡高专,用行动诠释曾经的诺言。在当年的教师节里,她在《教师寄语》里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在此之前,很多人担心我不再回来。的确,因为多了块“金字招牌”,不少地方开出了高价,诱惑力难以抵挡。只是,“萍乡高专”长期以来成了我的一块心病,我想她也是牵动百万萍乡市民神经的一块心病。对这块曾用青春和热血奋力打拼的热土,我拥有太多、太深的感情。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的,在这年代,追求优越的物质生活很现实,追求较高的学术成就应是知识分子的荣耀。可是,每每读到前人先贤一辈子无怨无悔的教育人生,我总是感慨万千。昔日陶行知等在乡村教育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努力和精神,将是我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一、扎根基层,甘做教育边缘人

  对于基层,肖老师似乎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缘分,又有一种情有独钟的偏爱。1990年8月,本被分配在县城中学工作的肖善香,为了解决山区某中学英语教师奇缺的困难,曾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支教行列,挑起了山区学校高三英语教学的重担。1996年调入萍乡高专外语系后,她又在“为全市农村学校培养更多优秀教师”的目标鞭策下,发奋教学,潜心科研。新世纪头几年,正值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汹涌之时,全国各地高校纷纷招兵买马,萍乡高专因此流失了大量人才。此时,刚刚获得硕士学位的她其实更有实力另谋高就,但她认为,欠发达地区在与发达地区的博弈中,损失最大的不是资金,而是人才。所以她要坚决留守在家乡,为其他人做个表率。2011年,这位留美博士又一次选择回到了家乡,并以比尔盖茨参加哈佛毕业典礼的一段话激励自己,希望如干年后用来评价自己的标准,不仅仅限于学业成就,更包括为改变这个世界的严重不平等问题所做出的努力,包括如何善待那些远隔千山万水,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们,如何善待那些与自己唯一共同之处就是‘同为人类’的陌路之人。

  回国后,为了迅速本土化,她专门指定几位青年教师帮助搜集、整理全国高等教育的资讯,每周一早上一起进行半小时研讨。她一面抓管理,一面亲自上课搞教改。返校第一个学期就领衔了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主持了江西省社哲规划课题的相关研究,帮助学校拿到了教育部、财政部支持600多万的两个专业建设项目。还忙里偷闲作了《让变革型教师点亮每一间教室》和《美国高校图书馆见闻及其启示》等系列专题讲座,举办了萍乡市首届系主任论坛,组织实施了系主任每月一次的“校内外业务学习计划”。今年开学以来,她日以继夜地带领各系部狠抓专业、课程和团队培养等内涵建设,即便累倒是在工作岗位,出院后的第二天又回到了办公室。

  有人问她为什么不留在美国,尤其是不少受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同学都留在美国的情况下,她的回答是:“美国再好,也是美国人的国家;家乡再穷,也是自己的家乡啊。”有人担心,一个博士的学术生命或许将在这底层高校的贫瘠土壤里消失殆尽,但她为了当好“留守表率”,为了改变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甘愿以行代言,躬身做个教育边缘人。

  二、以人为本,激情唤醒平凡人

  针对近年来年学校师生与管理层对立情绪较大,牢骚抱怨较多的情况,肖善香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管理者“目中无人”、“心中无人”。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她把下教室、下寝室、下教师办公室当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把与师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当做最大的快乐和享受,经常询问师生的饮食起居和学习工作感受,通过情感疏导和上下协调等方式,切实解决了师生的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

  崇尚“以人为本”,推行“民主管理”,这是肖善香深得人心的奥秘所在。除了实地调查,走访交流,她还借助现代网络技术,通过邮件往来、网络调研、QQ交谈、开办网上教育论坛和发布教育随笔等多种方式增强与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致力于创建“以人文的方式去言说教育”的民主管理文化,以此取代“命令式”、“长官意志型”的传统管理模式。今年5月,一位母亲因为儿子不认真读书拿不到毕业证而走进肖善香办公室声泪俱下地控诉学校,出去时却是一手捧着肖副校长名片,一边不迭连声地对学校表示谢意。从此,这个稍带畸形的家庭与肖校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学校教育,师生为本。对老师们而言,除了基本生存,更多的是专业发展的需求,而校领导的责任就是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平台。肖善香在全校选拔了20名青年教师,并想方设法为他们各自的专业发展争取了第一笔预算资金。为了维护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力,满足其正当的学习需求,肖善香不惜与其他校领导据理力争,同时多方打探机会,通过与企业、出版社和教育部教师培训基地磋商,仅今年暑假就增加了十几名教师的免费学习机会,其中有的学费原本需要每人上万元。

  “人人生而平等,要让每个人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人文情怀颇浓的肖善香对临时工都予以一视同仁地关注。看到打扫卫生的大妈每天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工作,她特意写了一篇题为《斯是凡人,唯其德馨》的文章发布在学校网站上,称她是“我心目中虽然出身低微却如星辰般闪耀的女性”,并说“学校为拥有她而幸运,我因认识她而自豪。”

  肖善香几乎把所有的爱与激情都播撒在学生和老师身上,播撒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因为她始终保持着“草根本色”,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草根出身,切实关注着草根一族的生存状况和主观感受,关注着他们的专业发展和人格成长。

  三、教育公平,行者无疆追梦人

  有人说教育需要梦想,就像人需要精神一样。确实,教育就是关于梦想和未来的事业。遗憾的是,教育的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长长的距离。不过,肖善香认为,只要心中的梦想永不幻灭,追求的脚步永远向前,梦想就不会太过遥远。肖善香出身于农村,又长期扎根于基层,见过许多有书不念的城里孩子和无书可念的乡下孩子。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她此生最大的梦想和使命。

  可摆在眼前的现实是:教育不公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如何保障学习者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待遇?肖善香没有坐而论道,而是着眼于微观,从长期存在于学校的“教育不公”入手。对诸如忽视后进生、排挤问题学生的“不公”问题,人们大多视而不见,甚至习以为常。但是,相信“人人能成才”的肖善香却认为,正是这种几乎充斥每一所学校的教育现象导致了最广泛的教育不公,成了学生最致命的杀手。她下去学校中专部调研时,发现幼教等专业90%以上都是女生,中专部负责人解释说,他们偏向于录取女生,因为男生一般是“双差生”,即不光学习成绩差,而且品行也较差,攻击性、破坏性强,不好管理。面对这种性别歧视,肖善香当即予以否定,指出教育的要义便是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学校首先要尽力保证教育机会均等,这种做法明显不符合办学宗旨;再说男生比女生精力充沛、喧闹好动是性别差异使然,不能简单地归到“品行”上来,况且目前国家男性幼教教师缺乏,出现学生偏阴性化的畸形发展趋势,必须鼓励而不是遏制男生投报中专幼教。

  肖善香特别关注后进学生的发展。她认为好学生或许能自我成才,而后进生才正是更需要教育与引导才能成才的群体,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任务更加艰巨,意义更加重大。她用自己成功转化“无可救药”差生的实例,辅以国外诸多相关研究成果告诉全校老师:信任比帮助更重要,助人比受助更有效。今年年初,她代表民进萍乡市委向市政协递交了提案:《助人者天助之:关于设立问题学生助他式教育创新实验区的建议》,并将于下半年开始集中选取学校公认的“差生”十几名,亲自实施干预性实验,因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率先垂范,至少在本校创造一个教育公平的未来。

  这就是肖善香,一位既有国际视野、更具本土情怀,既来自于草根,更服务于草根的新时代知识女性。她在欠发达地区的基层辛勤耕耘20余年,揣着心中的教育梦想,面对冰冷的世俗现实,她气愤过、痛苦过、无奈过甚至是动摇过,但她最终没有选择抱怨和逃离,而是直面当今教育的问题,扎根基层,倾情付出,只为心中烛照现实的“那缕阳光”、“那片绿”。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