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英文版 繁体版
首页 >> 民进专题 >> 2012年专题 >> 2012民进总结表彰暨工作推动会 >> 榜样示范 >> 先进个人
站内搜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爱生如子 甘为人梯


张集香和学生在一起

  题记:“爱的极致莫过于爱人如爱己,当师爱散发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时,教育之爱则有如阳光,投射出文明的万丈光芒。她为了至爱的学生,能舍弃抚育自己幼子的职责。这需要何等巨大的勇气!享受这样的师爱会有如品味一杯浓茶,彻心彻骨的散发出苦涩之后的甘甜。” 

  2010年3月,张集香老师以其“爱生如子,甘为人梯”的无私大爱,感动了山城,被提名为本溪市“感动山城”十大候选人物之一。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张老师以其牺牲小我成就千万个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她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执着女子,十八年的教学历练,她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和全部心智让知识和道理化成优美的音符,引导学生奏出人生的动听乐章;十八年的班主任生涯,她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在不断的摸索和创新中锤炼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块熠熠闪光的金石。 

  人常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你品尝过做“神”的滋味吗?然而她品尝过。初为人师的她就试图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她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当她第一次站在三尺讲台上,成为一名班主任时,她才发现那是一个浩瀚的世界…… 

  一、 真心真意的关爱学生 

  她刚接的一个初一新班中一个叫丽丽的女孩,父母离婚后,妈妈带走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去了外地,爸爸非常气愤,把仅有的房子及一些家当变卖后也竟然不知去向。面对这样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她竟哽咽得无言已对。当晚,她把丽丽领回自己家|----这一晚对于她来说真的是一个不眠之夜,她是真心想帮助这个孩子,但眼下的条件实在力不从心:她和丈夫都是从贫穷的大山里走出来的,两家的经济条件都不好,双方老人都还需要他们来接济。两套被褥,一个电饭锅就是他们结婚时的全部家当。因此婚后的他们只能白手起家,靠着自己的打拼过日子,在焦化街租住一间仅有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当时家里唯一最值钱的物品就是一台价值一千多元的电视机,爱人的弟弟在本溪读中专,大部分的花费也由他们来支付……,家里仅有一个最多能挤三个人的小火炕,屋里连放个床的位置都没有。留下丽丽,自己的儿子就没地方住。将儿子在市内找个陌生人家长托又不放心。而且三岁的孩子也是接受启蒙教育最好的时期,她多么希望儿子能在自己的悉心照顾下健康、快乐的成长。但初中阶段又是丽丽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像丽丽这种情况,如果仅仅帮助她解决暂时的吃住问题,初中毕业再流入到社会,那么这样的帮助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为了让丽丽能独立的去生活,并懂得如何去做人。她想:如果把丽丽留下来,必须为她创造尽量好的学习环境,希望她能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面是血管里流淌着自己血液的儿子,一面是她致爱的学生。让她聊以自慰的是:儿子还小,以后还有很多时间去弥补,而丽丽则不然。于是她思来想去竟然做出了一个让人听起来都感到心酸的决定:她把仅有三岁的儿子送到抚顺农村的婆婆家,因婆婆年岁以高,身体又不太好,不能帮她照顾孩子。她不得不雇用一个亲戚来照顾,每月付三百元的看护费。这样使得本来就很拮据的他们更是雪上加霜了,她也因此不能常去看望儿子。因为想念儿子,她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躲在被窝里偷偷地掉眼泪,儿子临走时紧紧拽着她衣襟的小手至今都让她难以忘记----- 

  丽丽在张老师家住下后,无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上的日常支出,还是学校交的费用。丽丽的父母及家人从不过问。这种情况,如果张老师向学校反映,学校一定会免收一定的费用。这样或多或少也会减轻一些她的经济负担。但为了保护孩子仅有的一点自尊心,丽丽在张老师家居住之事,当时全校老师及学生没有一人知道。尤其是张老师班的学生对丽丽家的变故更毫不知晓。她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个秘密。在同学的眼里,丽丽和其他所有的孩子一样,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渐渐地在交往中,张老师发现丽丽是一个社会习气挺重的孩子。她虽然懂事,但也算是一个“麻烦”孩子,张老师至今都清楚地记得丽丽曾跟她讲过的两件事:小学时,因老师一直不把她当好学生,所以在大扫除后,她会有意将脏水弄在已经擦得透明的玻璃上;以前她家开饭店的时候,一次客人嫌盛饭的碗不干净,要求给换一个碗时,她却在厨房里气愤的往饭碗里吐几口吐沫,拌了拌,换个干净碗端给客人,看着客人吃的香喷喷的,她过瘾极了。每当不经意间谈到丽丽的家事,张老师都能明显感觉到她在回避什么,却从不怪她。这样的处境连一个成年人都不知如何面对,何况一个孩子了。张老师深知对她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于是从不主动过问她的家事,只是从各方面尽心竭力地帮助她、照顾她、给她创造尽可能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从心理上感化她、温暖她。 

  为了照顾好丽丽,也为了让爱人的心理能平衡些,一向忙于工作不太做家务的她主动把家务活承担起来,而且干得心甘情愿、有滋有味,闲暇时还捧着烹饪书细细琢磨。丽丽虽然不是一个挑食的孩子,但张老师家的伙食也基本上照着她的口味去做。尽管粗茶淡饭,也尽量粗菜细做。为了节约开支,她们每天都带饭盒,这可让张老师大伤脑筋。因为既要考虑携带方便、营养搭配合理又要合丽丽的口味。整整一个冬天,一件49元的棉外套她一天都没换过。同事和她开玩笑说:“瞧你,这外套不是租来的吧,能不能让它休息几天?年轻不美,老了后悔-----”她只是笑笑,没有说什么,这其中的辛酸只有她自己心理清楚。她何尝不想为自己买件新衣服,可她没有。说起来让人难以相信:如果不是特别着急,她家连电饭锅和天燃气都舍不得用。因为反正也要烧火炕,所以烧水、做饭、做菜尽量用炉火。因为她深知每一分钱的积攒,对她们来说有多重要,哪怕给丽丽买点水果或是改善一下伙食也好。寒假期间,由于张老师在沈阳师范学院函授学习,丽丽住在火连寨的姥姥来接她。函授学习的费用再加上正赶上过春节,张老师家的经济状况是可想而知的。尽管这样,她还是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100元给丽丽作为压岁钱。丽丽的姥姥已七十多岁,看到张老师家的居住条件,老人家握住张老师的手,说话时已泣不成声:“孩子,你让我们无地自容-----”生活中,张老师给了丽丽母亲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双休日逛街、走亲戚都带上她,让她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但凡一个母亲能做到的,张老师都尽心去做,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学习上耐心辅导,严格要求;思想上有意引导,为她正确积极的人生目标导航。丽丽逐渐改变了对人对事的态度,能够正确的面对自己的处境。初中毕业,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重点高中。三年的高中生活对于年幼的她来说,有太多的坎坷,但她终于顶住压力,考入沈阳农业大学。 

  丽丽在给张老师的信中写到:“老师,在这所大学学习我很知足,每当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您,这一切都是您给的,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看到这些,张老师欣慰极了。她虽然不是她改变的必然,但她毕竟在她成长的道路上引领过方向,作为老师还求什么呢?这种夹裹着充实感、幸福感、成就感的人生体验,让她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真谛,体会到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张老师用她高过山、深过海的无私大爱点燃了丽丽心中智慧的火花,用爱生如子、甘为人梯的厚重师德,诠释着一个人民教师的崇高与伟大! 

  春风化雨育桃李,一枝一叶总关情。张老师把爱贯穿在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中,用一颗火热的爱心教育学生、激励学生。她对任何学生都不言放弃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二、用心灵与学生沟通 

  苏霍姆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张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非常讲究沟通的艺术,注意使用自己的语言,用心灵与学生沟通,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记得那年是张老师因公公去世,请了三天假回抚顺老家料理后事,回来后她听说几个淘气的男生纪律不好,她没有简单粗暴的发火,而是和同学们说:“三天来,我基本上没有合眼,风尘仆仆的赶回来,顾不上休息就来到学校。因为我想念你们,惦记你们。”看着双眼充满血丝和面色憔悴的张老师,有些同学地下了头,下课主动找张老师承认错误。并且纪律上也有很大改观。 

  她经常做在教室里,不仅仅是看纪律,主要是通过课上状态及课间到闲谈了解学生的苦与乐。她班的刘中正生长在一个特殊的单亲家庭,父亲体弱多病,常年用药,无生活能力。母亲没有工作,伺候八十多岁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姐弟几个每月给她300元的照顾费。刘中正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住在棚户区一处即将动迁的小房子里,靠着母亲每月300元过日子,生活很困难。他自卑性格内向,孩子的虚荣心使他不愿让别人知道家里的情况。一次家长会上,他直爽的妈妈把家里的情况都和张老师谈了。他知道后很不高兴,怕同学瞧不起他,看着情绪低落消极的他,张老师给他写了一封这样的信:我平时认为你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爱好广泛,你在足球上,篮球上的表现让我不能忘怀;你在学习上取得的好成就更让同学们对你刮目相看,页让我为你骄傲。尤其是当我了解了你的家庭之后,我深深地感到你具有这种品质的难能可贵。应该好好谢谢你的妈妈,她含辛茹苦的抚养了你,教育了你,使你成为一名出色的孩子。你应该学会体贴妈妈。一声问候,一杯水,一碗米饭,你取得的点滴成绩都是对妈妈的最好的安慰。家庭的暂时困难并不可怕,更不丢人,要学会理解妈妈。今后希望你能用结实的双肩撑起这个家,给为你操碎了心的母亲一个幸福的晚年。记住:人生之路无坦途,战胜挫折天地宽。看完信后,他没有找张老师,但张老师明显的感觉到了他变得开朗乐观,学习也更加努力,学习成绩冲入年组前列。这种通过短信的形式和同学交流,不仅可以增进师生感情,而且会成为师生的一种秘密,一种默契,甚至是一种约定。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身于幽谷处,孕育兰花香。 

  她无私的奉献收获了累累硕果。她先后被评为本溪市巾帼创业立功标兵、本溪市骨干班主任、区五好公民、区师德标兵、教委嘉奖、感动二十五中学人物、感动山城十大候选人之一、省民进优秀会员等。 

  如今的张老师,正以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爱,昂首阔步、奋力跋涉、在绿色教育的征程上,她是那么的脚踏实地,又是那么的朝气蓬勃。她心中有一个永恒的信念: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用一生来维护它的神圣。 

  十八年的为人师表,孕育了她睿智、平和、奉献的高尚师魂。她用爱心、用智慧、用无私演绎着教育的真谛;她用执著、用严谨、用勤奋抒写着默默耕耘、甘于奉献的教师情怀。她用人间大爱勾勒出教师的美丽。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
京ICP备0502631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