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志义老师正在为学生上课
七月,真情如火;七月,注定忙碌。满腔真情的他说:“必须到过许多开花的地方,才能把事业酿造香甜”;终日忙碌的他说:“忙,说明为他人、为社会做的事多一些,那是一种幸福”。他,就是朔州市朔城区一中语文教师冯志义。
一、心系教育谱华章——在教书育人中奉献生平
作为朔州市民进成员、民进朔州市委委员,他常说,民进的“以党为师,立会为公”的教导,使他学会了怎样做人、如何做事;是民进组织的教育培养,使他成为一名热爱民进、热心教育事业的民进人。
冯老师常说:“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育是大事,可教师却应该从注意身边的小事做起,因为小事情维系着大荣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冯老师一直强调要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仅拿他关心学生的身心状况、生活问题来说,每每他的学生生病时,他都是心急如焚,悉心呵护,喂水、买药,联系医生或家长,有时亲自送到家里。动手术的袁志国,家庭贫寒的李艳萍、善文哲、落建华、边昱、马杰、卢玉婷等许多同学都曾得到他不同方式的资助。所以他被学生尊称为“我们的老冯”。
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冯来师在学习心得中写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冯老师坚持“以文启智、以文养性,因文定法、因文育人”。比如学习诗歌、散文,他反复引领学生进行诵读、美读,含英咀华、品味内蕴;学习演讲、评论乃至古文,他总是引导学生选择话题,或讨论,或笔谈,务使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洗礼、美感的陶冶。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爱和美的阳光,他还热心学生社团工作,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宣传,如何设计活动,如何进行研究选题,如何与人沟通,进行调查访谈,“诗虫文学社”“浓紫淡紫文学社”“以史为鉴历史研究会”等校园社团,都先后得到过他的悉心指点。三年一以贯之,他的学生不仅诗书满腹、视野开阔,而且品位高雅、境界不俗,被誉为“学生精神的导师”。
二、若图私利不为师——师德铸就师魂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品德教育,育心为本。冯老师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教26年来,他常常对人说起的一句话就是:“若是为了个人之利,我是不会当教师的。”他从内心深处觉得,若要教育学生的心灵,就必有高尚的师德,不能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就应安贫乐道,一心从教,经受起道德的考验,建立正确的荣辱观,做到知荣耻以修身。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把老师、医生和黑社会相提并论,有的老师在外面宁可说自己是下岗工人也不敢说自己是老师,怕遭人白眼,冯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种说法是偏激的。对于当面送钱物许老师会婉言谢绝,对于用其他方式送钱物许老师也会找机会如数返回。一个学生家长因为自己孩子语文成绩差,想让冯老师给孩子吃点“偏饭”,就把500元钱装在信封中偷偷夹在冯老师的书里,冯老师后来在学校收杂费和书费时,用这钱替这个家长的孩子交了所需费用,这位家长很感动,说不知道如今还有这样的老师。对这件事情,冯老师说,国家和学校给班主任都有补贴,我们没有理由再额外要家长的钱财。还有的家长给冯老师塞钱送礼时非常理解地说,孩子不知道。但冯老师说自己的良心知道,老天知道。家长听到这话以后往往只能笑一笑不再坚持,这笑里有惭愧,更多的是钦佩。
对于家长送的钱冯老师分文不收,却时常拿出自己的工资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他买来作文书籍,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特困生家里困难,他给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学生中午没带钱他给买盒饭;学生社团所需费用不够,他自己拿钱补上……但他为自己花钱却舍不得,他自己生活却十分简朴。
在对遭受南方冰雪之灾和汶川地震的灾区人民的捐助活动,学校每年组织的为贫困生捐款捐物活动,还有社会上一些针对弱势群体的捐助活动,只要是平日里遇到的,都有冯老师的身影。这在很多人眼里也许并不算什么大事,只不过,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冯老师捐助次数之多,捐助数目之众,捐助行为之坚持, 实实在在可构成一份沉甸甸的情意。
对待金钱如此,对待荣誉也同样。学校领导、老师们、学生们和家长们都知道,冯老师从来都是埋头苦干,从不在意各种本来是名至实归的荣誉,而只在意学生、学校对他是否认可。学生的认可就是他从教的最大追求,学校的认可就是对他的最高奖赏。
三、事事关情事事勤——在探索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凭借多年的积累,冯老师探索、形成了一套属于个人的作文创新指导。即把作文教学纳入“以文育人”的大视野中,通过写作来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人文境界和精神修养。为激励学生,他以身示范,坚持下水作文,先后在《人民日报?时代潮》《山西日报》《学习报?教育世界》等省市报刊上发表随笔、杂感、消息、通讯近20余篇,诗歌20余首。因其在新闻宣传中的突出表现,2011年7月被中国教师报编辑部聘为特约通讯员。
身教胜于言教,体验胜过说教,在冯老师的影响和带动下,学生读书、写作、思考、创新的意识和热情特别高涨,许多人成了班里和学校有名的读书迷、写作迷,习作常常见诸报刊,不少人夺得大奖。近年来,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五届“语文报杯”“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共获奖16篇。最有成就的,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等著名刊物选载。被誉为“学生成才的舵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教育智慧和教育创新实践,来自他的不懈钻研和独立思考。冯老师酷爱读书,自嘲“书虫”。从学生时代起,他就养成了读书读报和做摘录、写笔记的习惯。从教后,他坚持学习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经典和专家理论,并广泛涉猎文、史、哲、经及美学、古代经典等人文社会科学书籍和自然科学知识,这些为他提供了绵绵不绝的教育智慧,开掘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清泉。 冯老师还十分注重教育教学规律、方法的探讨和研究,认真总结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经验,撰写了大量教学论文,有近20篇得以发表或交流。《搭好舞台好唱戏》曾荣获朔州市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第二次会议研究性学习论文一等奖、《人民教育》2003年“我与新课程”征文优秀奖,并入选该刊编辑部编著的《亲历课程改革——<人民教育>2003年“我与新课程”征文(中学专辑)》一书;《积极自问,让你摆脱忧郁》被《语文报》刊载;《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解决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被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评为一等论文;《高考学生:目标决定高度》于2011年5月荣获朔州市第三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11月,学校《教科研信息》第18期为他出刊了个人教育教学论文专辑;2010年10月,被全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百佳科研工作者。
近观眼前满目春,放眼远处春更浓。冯老师的兢兢业业、全心奉献,赢得了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对他的尊重和认可。几年来,他先后荣获“山西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朔州市师德建设先进个人”“朔州市民进先进个人”“朔城区政法综治工作先进个人”“朔城区一中第二届师德标兵”,连续三年荣获“朔城区一中优秀教师”称号。但他面对所有荣誉,总是这样说,要想让我的学生飞得更高更远,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需要的,只是俯下身子,继续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