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万水千山世博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1-30          作者:


倪阳

  倪阳,上海人,1988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获硕士学位,教授、研究员,全国注册一级建筑师及高级工程师,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副总设计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广东省委科技工委副主任,民进广东省直华南理工大学总支副主任。

  他潜心建筑设计,获得业界与社会大众的一致认同。2011年,他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勘察设计行业国家级荣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从1998年始,他共主持近50项自主设计工程项目,6项与外方合作的项目,项目设计达到了同期同类项目的国内先进水平,广受好评,也获奖无数。例如:被誉为探索新岭南文化的代表作——华工大“逸夫人文馆”获得了2006年建设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06年度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等诸多奖项;广交会琶洲会展中心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银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获得了2009年度(建设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一等奖、2009年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金奖等奖项。同时,上述三项工程在2009年也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1949-2009)。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体现了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在尊重原有一期建筑的同时,突出遗址主题,营造纪念性氛围,强调了建筑的节奏感,新馆凝重、恢宏、大气。作为展示日本侵略者屠杀南京人民的铁证,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南京人民悼念遇难同胞的场所,纪念馆扩建完成后半年内参观人数超过300万人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副总设计师,在设计中国馆时,面对要通过一个具象的造型来表现中国地大物博、悠久历史文化的难题,他和团队从中国文化意象、文物器皿、建筑等元素中挖掘、提炼,抽象出“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形成了以“东方之冠、世界舞台、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传承开创、鼎盛中华”为理念的设计方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在中国馆建造过程中,他坚持驻场设计,很好地配合了施工需要,被评为世博优秀工作者,并获得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到过中国馆参观的人,无不被其雄浑有力的气势所震撼。中国馆建筑设计对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成功展示,为他迎来了作为设计师的最高荣耀,也由此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迅速认知和高度认同。倪阳反复强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建筑,建筑承载着文化的功能,任何一个经典建筑的价值都是远远超出其使用意义的,而是一种文化乃至历史的载体。”无论是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中,还是在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时,他都力求使建筑体现出城市文化的多元性,表现社会的丰富性和层次性。此外,他还主持了珠江新城西塔、珠江新城B2-10超高层写字楼、保利琶洲国际展览中心、希尔顿酒店、天伦总部办公楼、万菱汇广场等多个项目的设计,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他在建筑设计研究领域的学术造诣颇深。多年来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和《时代建筑》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环境、人文、建筑——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建筑设计》《大型公共建筑消防探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建筑消防设计简述》《天伦总部办公楼设计散记》《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建筑设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构思》《突出遗址主题,营造纪念场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体会》等一系列学术论文,并担任了《上海世博会建筑》《东方之冠——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副主编。他还在全国第三版《建筑设计资料集》中担任了二个分项的主编工作。

  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个人设计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还积极推动广东省青年建筑师队伍的建设。2006年底,他与几位同仁发起了“首届南中国中青年建筑师作品展”(BBU)获得了成功,得到包括港澳在内的广泛关注,开创了广东建筑界的先河,为推动南方中青年建筑师的交流,提高以及推动南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10年在广东建设厅支持下,他又主持了广东经济适用房“70、80、90”的建筑设计竞赛,为推动本省的青年建筑师队伍建设做出了贡献。

  他热心会务,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承担了民进广东省委科技工委副主任的职责。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他从专业人士的角度出发,出点子、想对策,尽其所能地参加各类调研活动,深入考察,积极反映社情民意,为民进广东省委的参政议政工作出谋划策,为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

  他不遗余力,服务社会。他积极参与民进中央、民进广东省委、民进华工总支组织的各项社会服务活动和献爱心活动。2011年,他还联系组织了民进广东省直华工总支对湛江市遂溪县黄略镇冷水村贫困学生开展的“捐资助学”活动。这次捐资助学活动华工总支共资助11个贫困学生,认助5年,每年11000元(平均1000元/人·年),为当地的贫困学生教育和成长贡献一份力量,尽一份责任。

  他为人谦虚、低调,把所参与的优秀设计都归功于集体的智慧,并不断进行新的研究与探索。

[人物档案]

  倪阳,男,48岁,民进会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副总设计师。

[相关链接]

点击倪阳

最年轻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2011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第七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名单,倪阳成为最年轻的入选者之一。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是勘察设计行业国家级荣誉称号,每两年评选一次,名额一般不超过20名。

  面对这一重量级的荣誉,倪阳依旧未改往日的淡定与从容,“本次入选是对我之前工作的肯定,也会对我今后的工作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但如果要获得国际上更多的认同,我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由画画走出的建筑之路

  倪阳小时候,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父亲发现了他对绘画的热情。从此,父亲便开始注意对他这方面的培养。随着成长,倪阳在绘画上的天赋也逐渐显现,曾多次在画展和比赛中有着不俗的表现。

  而在谈到童年是否就与建筑产生过渊源时,倪阳回忆称,“小时候我确实对家附近的建筑工地比较着迷,不知不觉中,就对起重机吊装桁架、砌砖等工作产生了一股想要参与的冲动。”倪阳的六叔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他把倪阳在绘画和思维灵活性上所具备的一些特质都看在眼中,由此建议倪阳同样报考建筑系。就这样,倪阳在高考后,走进了久负盛名的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随后又进入了华工院学习和工作,一切显得顺理成章。

  通过系统的学习以及在工作中磨练出的韧性和成熟,倪阳在他所谓自己的“前半生的建筑生涯”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近些年经常设计的会展项目、超高层建筑及博物馆等,都有着很深的心得体会。

“总有些人会帮到我!”——倪阳笑称运气好

  回忆在华工求学、工作的这些年,倪阳谈到,沿着“本科——硕士——工作”这条主线看下来,每个过程似乎贵人不断——“其实我自己对很多事情都没有什么设想,但每到人生的关键节点处,都会有人给予我一些建设性的帮助或者提供一些难得的机会。”

  “在本科毕业时,我徘徊在读研和回京工作这两个选择之间,而那一年刚好华工院招收第一批研究生。那时,老一辈的工程院士、建筑大师,也是我的导师——佘畯南、莫伯治先生与华工联合招生,激起了我的读研欲望。研究生毕业时,我也在去留问题上产生了犹豫,不过最终还是在当时的陈开庆院长和现在的何镜堂院长的建议下再次选择了留下。”

需要沉淀,期待重新出发

  在获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这一荣誉后,倪阳赴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对此,倪阳解释说:“一方面,之前我已经从事了二十多年的设计工作,但由于时间关系,我的很多设计理念、思路以及各方面的积累都还有待于一个梳理过程,这是我希望在出国这段时间可以做一下的工作;另一方面,除了在国内获得的成绩和认同以外,我更想得到国际上的认同,而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需要了解外面,也让外面了解自己,我需要最真实的声音。”

  倪阳将近期的工作定性为“沉淀”和“提升”。在如此年轻的年纪就获得这般肯定的时候,倪阳并未决定一味的埋头前进,而是选择在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冷静、理智的重新审视自己,对过往二十多年的建筑设计生涯进行一次完整的梳理和沉淀,相信这反而会是一种升华,而且一定会为他今后的再次出发做下最好的铺垫。

(责任编辑:夏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