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践行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1-30          作者:


李文平

他,更愿被人称作送教下乡“李教头”

  李文平1997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民办教育,14年来他带领的教育团队先后为区内外经济社会各条战线培养各类专业人才33000多名,目前在校生接近7000名。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一员,李文平努力践行“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立会宗旨,在其从事民办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有关精神,坚持“送教下乡”,全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为内蒙古自治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综合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基层干部。由于在农村教育事业上的执着,拥有10多项头衔的李文平,更愿意被人称作送教下乡的“李教头”。

一村一名大学生,赔钱也要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强新农村建设,培育人才是关键。为了培养一批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李文平向他的教育团队掷地有声地提出“服务农村,送教下乡,赔钱也干”。

  2008年开始,李文平依托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文学院这个平台,在呼和浩特市土左旗、赛罕区、新城区、回民区等区县全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结合当地实际开设了“农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园林技术”、“畜牧兽医”“观光农业”等6个专业,培养出农村大学生1100多名,很多人边学边干已经成为了相关领域的带头人和让村民信服的村干部。

  在“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让村民消除学费顾虑,李文平还主动联系并积极争取地方党政对项目的支持,土左旗、赛罕区、新城区委都发文,明确为每个参加村官大学生培养的人员补贴一半学费,新城区毫沁营镇不仅为村官大学生全额报销学费,还要求每个行政村参加学习人员不少于两人。为了让村民消除农忙顾虑,李文平送教下乡的时间主要利用农闲时间,如冬季和正月,地点主要设在县镇便于就近上学。目前在土左旗设立教学站3个,其他旗县区也均设有教学点。为了让村民消除“光说不练假把式”的顾虑,李文平还专门创办了农业职业技术实训基地暨内蒙古颐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让学员既能学知识,又能习技能。


李文平深入农村走访村官大学生蔬菜种植情况

  李文平扎实推进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09年6月,呼和浩特日报、民进区委杂志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践行者》为题,对李文平送教下乡进行了深入报道,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内30多家重要媒体网站对此也均作了转载报道。

  谈起送教下乡,李文平动情地说:“‘一村一名大学生’,虽然不能完全改变农村科技文化落后的状况,但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实施这个计划能够为广大农村智力扶贫,确确实实做一点点工作,再辛苦、不赚钱也值。”

让有学问的会动手,让会动手的有学问

  作为民办教育者,李文平始终坚持中华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先生的职教办学思想——“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手脑并用”,在学院办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让有学问的会动手,让会动手的有学问”、“学历教育必须与非学历教育对接互动、双管齐下”等办学主张。

  为此,李文平在办学中不仅在诸如汽车维修、汽车销售、旅游管理、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职业培训班中,切实加大实操技能类培训课程,而且将中职、专科、本科和在职硕士等四个层次学历教育与校内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相对接,学员一方面可以系统地学习学历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参加职业资格项目培训,这样学生毕业时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证书,确保了大部分学员毕业能就业、自主能创业。

  实践证明,李文平关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双管齐下、挂钩对接的办学思路是正确的,学院毕业的学员就业、创业率超过95%,就业单位普遍反映人文学院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实操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很强。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教育要承担社会责任。对于怀揣求学梦想、但因客观原因无法继续上学的学生,李文平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争取机会。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的徐晓江因病致贫,中专没读完就辍学了,但一直在家自学。2007年李文平得知后,为其在人文学院提供了勤工俭学岗位,半工半读,后来又鼓励他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经过两年复习备考,2009年终于通过了国家司法职业资格考试,如愿成为呼和浩特市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每当谈及此事,徐晓江都感慨地说:“我的人生都是李院长帮助引导的啊。”而像徐晓江这样“幸运”的学生,在内蒙古电大人文学院还有不少。

情系教育 心系民生 仗义谏言 扶危助困

  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李文平情系教育事业,积极参政议政,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撰写了一大批有分量、具有建设性的调研报告和提案。2010年8月,李文平撰写的《关于呼和浩特地区民办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引起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刘菊茹高度关注并作出重要批示。2008年当选呼和浩特市政协委员以来,李文平先后提交提案18件,有17件被采纳,其中在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的提案《新农村建设应重视大规模培养农村带头人》,《求是》杂志、内蒙古商报予以全文刊登;《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周边流动小商贩食品安全监管的提案》,呼和浩特日报予以全文刊载;《关于加强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维护农民利益》的提案,获评政协呼市委员会优秀提案;2009年11月,在民进呼和浩特市委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活动中,撰写《春华秋实30载,办好教育为人民》论文获得二等奖;2010年在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的《关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首府》的提案,新华网内蒙古频道、内蒙古新闻网和《包头日报》予以刊载。2011年,呼和浩特市政协授予李文平优秀提案工作者称号。


李文平在土左旗大岱小学图书捐赠活动上发表感言

  李文平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7年多来,历任民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支部副主委、主委,兼任市委会参政议政部副部长。在这些岗位上,李文平都兢兢业业,以身作则,赛罕区支部曾被民进呼和浩特市委评为参政议政优秀支部和先进基层组织。多年来,李文平积极参加民进区委和市委会、市政协、赛罕区统战部组织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2010年9月至今,李文平牵头联系7名热心慈善人士,与呼和浩特市第22中的7名贫困生开展一对一扶困助学,每年为每个扶助对象提供2000元生活补助,将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为了加强民进支部基地建设,去年10月李文平还将自己一套面积为175平米的房屋装修后,成立“金河湾画院”,为内蒙古民进开明画院、民进赛罕区支部和呼市赛罕区金河湾住宅小区社区提供了一个练习字画的活动基地,民进内蒙古区委主委郑福田教授亲自为画院题名。

[人物档案]

  李文平,男,蒙古族,34岁,民进会员,内蒙古人文研修学院院长,呼和浩特市政协委员。

[相关链接]

“大窑”文化的博士守候者

  参加工作以来,李文平学习的劲头从未放松过,先后在中国政法大学攻读获取了第二学历法律专业和西南交大项目管理硕士专业学位;2011年通过艰苦的复习准备,开始攻读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地区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同时,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考古专业的热爱,2004年起他还筹备成立了记录旧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研究会,旨在通过保护大窑文化遗址,使更多人了解大窑文化、传播大窑文化,使之成为与草原文化并举的文化瑰宝。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新时期民主党派人士,李文平将按照教书育人的人生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为内蒙古的职业教育发展,为内蒙古的新农村建设,为内蒙古的经济社会腾飞,抒写属于自己的青春。

(责任编辑:夏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