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扬生命风帆 做时代医魂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1-30          作者:


葛艳华

  葛艳华,吉林延安医院院长,她从创办小诊所起步,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将一个小诊所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她积极救助贫困患者,为他们减免医药费,延安医院成为全国六家中华慈善医院之一。

  她本人先后荣获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中国妇联和女企业家协会“杰出创业女性”称号;中华妇联“社会公益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吉林省优秀女民营企业家;吉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以人为本、规范办院,创建让政府放心的医院

  1989年,葛艳华经过认真思考,辞职走上创业之路,开办长春市第一家民营妇科诊所,1995年组建长春市综合门诊部,2000年创建吉林延安医院,2009年中华慈善医院揭牌。

  葛艳华一手抓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手抓医院科学管理工作。为了打造和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医疗团队,她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梯队建设方式,聘请从吉林大学附属医院退下来的老专家加盟医院培养人才,邀请省内、国内著名医院的专家来院讲学。同时,先后选送二十多名中青年骨干力量到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医院进修学习,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由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建设。

  延安医院在管理中率先建立党支部,积极发挥党组织作用。编制完成了近百万字的六部管理分册,实现了人人有目标、岗岗有职责、处处有规范、项项有标准、时时有检查的科学管理体系,通过了吉林省卫生厅专家组评审,在全省民营医院中率先进入二级甲等医院行列。

  作为教学医院,延安医院免费为实习生提供住宿,并且发放生活补贴。在医院的经营中始终坚持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不仅让中青年员工事业有平台,而且在生活上让员工有保障。为全院员工办理了三险一金,为经济困难的员工垫付买房首付款500多万元,为员工子女就业和上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慈心济世,善举惠民,创建让民众满意的医院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一个贫困的乡村,我一直想办一所让穷人看得起病的医院。”延安医院与吉林省慈善总会共同开展“关爱生命”医疗救助项目,与中华慈善总会共同开展“爱心天使”慈善医疗救助项目,对患有脑瘫、股骨头坏死和各种肿瘤的贫困患者,开展慈善医疗救助工作。对所有实施救助的患者,都采取限价收费治疗的政策,医疗费超出限价部分都由医院减免承担。

  这样的慈善公益项目,延安医院还有很多:“农民工健康年”和“夕阳红送温暖”活动,对在医院门诊就医的农民工和60岁以上老人,给予大幅度减免;对患有单纯性阑尾炎、单纯性甲状腺瘤等四种疾病,除医疗保险报销以外的医疗费用,应由个人承担部分,也全部由医院承担。

  近年来,延安医院减免、救助贫困患者5872人次,救助和减免医疗费总计3169万元。延安医院以“诚实可靠、恪守信誉、最短疗程、最低费用”为承诺,把医院办成了老百姓信得过的平民医院。


看望抗美援朝老兵

  葛艳华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每年的“三八”妇女节为贫困姐妹送医赠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吉林省特大洪涝灾害,她捐款、捐药品;实施“春蕾”计划,投资100多万元,为贫困山村修建希望小学和乡村道路;开展双拥活动,到边防部队慰问官兵,为抗美援朝老兵新建住房,几年来葛艳华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上的资金有1000多万元。2009年初,葛艳华将医院三分之一股权无偿捐献给中华慈善总会,价值人民币4000余万元,同时为“爱心天使”基金捐助200万元善款,为中华慈善总会发展基金捐款100万元。

履职尽责,建言献策,为民众的利益而奔忙

  葛艳华的社会兼职很多,每增加一个职务,她都看成是肩上多担了一份责任。做为一名民进会员,她热心会务工作,认真履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责,向民进吉林省委会和民进中央提供调研报告、建议、意见等。作为省政协委员和长春市人大代表,她不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几年来她奔走于学校、工厂、农村和各企事业单位,深入实际做调查研究,先后向省市政协和人大提交了“关于倡导并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专科医院的建议”、“关于加强医疗市场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建议”和“关于方便农民就医,进一步取消农村合作医疗转诊手续的建议”等二十多份提案,得到了省、市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纳。她还向省市妇联提出提高妇女素质,高质量的完成培养下一代任务的建议。

  在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她努力为长春市的城市发展献策,为流浪和失学儿童奔走,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出力,为老百姓的健康默默奉献。

[人物档案]

  葛艳华,女,满族,56岁,民进会员,吉林省延安医院院长,省政协委员。

[相关链接]

从医生到院长 白手起家

  葛艳华从小在黑龙江省偏远落后的明水县长大,童年给她的回忆不仅有贫穷和饥饿,更让她刻骨铭心的是那里缺医少药。从那时她就发誓将来一定要当一名医生,给老百姓治病。遗憾的是她小学未读完,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1977年全国第一次恢复高考,20岁的葛艳华带着早已握紧的信念,考入了一所卫生学校。从这一天起,她便在家乡的黑土地上开始了“给老百姓治病”的医护生涯。

  1984年,年仅27岁的葛艳华,在被提拔为卫生院副院长前夕,随军从黑龙江省调到了长春市妇产科医院工作,结束了夫妻两地的生活。从乡卫生院来到都市的大医院,这是许多人都在追求的“幸福和享受的跨越”。她倍感高兴,但同时她发现这里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天生的倔强决定了她不甘人后、拼命工作、钻研业务,虚心向周围同志们学习的精神和态度。

  80年代末,葛艳华先后报考了长春职业医科大学大专班和本科班。七载寒窗,她终于凭着信念支柱和顽强的毅力取得了专科和本科毕业文凭,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天道酬勤,葛艳华晋升为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

  1989年,国家鼓励和允许国家工作人员停薪留职、自谋职业的政策出台了。面对机遇和挑战,葛艳华要再一次跨越自己青春的坐标,她产生了下海经商自办医院的念头。当时的长春还少有先例。她的丈夫——吉林省军区后勤部部长郭守义,非常善解妻子心意,对她说:“我尊重你已做的选择,你要大胆走下去别怕失败,我想你一定会成功的。”

  创业维艰,在筹建医院的那些日子里,办手续、选院址、购设备、聘医务人员,葛艳华叫醒太阳,迎来月亮,用她透支的体能,又一次获得了人生跨越的成功。

  1989年10月,她开办的吉林省第一家民营妇科诊所正式挂牌营业。

  1995年8月,她正式兼并长春市医学会综合门诊部。

  2000年5月,她创建了吉林延安医院。

  2006年3月,吉林延安医院扩大规模又迁新址。

为百姓治病无怨无悔

  延安医院门前醒目的承诺板中,包容了葛艳华为老百姓治病的真心和深情:1. 本院24小时专家为您亲诊;2. 本院随时为您提供车辆服务;3. 本院为下岗特困病人、残疾病人、边疆少数民族病人减半收取检查费、床位费;4. 食堂为住院患者代料加工、点名做菜;5. 实行点名求医、会诊、手术;6. 不推诿病人,不吃拿卡要,不收红包。

  她把服务方向定位在:不以赢利为目的,面向老百姓,办平民医院。

  2000年9月,九台市人民法院执行厅长董宝国在执行任务时,因凶犯引爆炸药,造成大面积烧伤,单位和家属走访了长春市七家医院,最后来到延安医院。葛艳华在院门前竖起了“向人民法官学习”、“向人民法官致敬”两块牌匾。经过41天的住院治疗,一个抬进来时血肉模糊的英雄,又重新站起来回到了他的工作岗位。

  一位中文名字叫顾大卫的20多岁小伙子是来自以色列的患者,因下楼时摔伤,左踝骨折,在本国治疗不佳,随叔父来到长春。入院时他左下肢紫绀肿胀,需借助拐杖活动。葛艳华对这个特殊患者十分重视,因为涉及到中国医疗和延安医院的声誉。她立即组织省内有名的专家为他会诊,制定了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治疗方案。仅过几天,他的左下肢肿胀明显消退,紫绀减轻。半个多月后,他已能完全脱离拐杖行走。痊愈出院时,他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连用英语说:“了不起,了不起。”

(责任编辑:夏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