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4年两会专题  >  政协民进组快讯

自主招生是高校选才能力的竞争

发布时间:2014-03-1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放大

缩小

让高校与社会直接平衡

《21世纪》:自主招生是整个高考制度的一部分,也是近年来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着力点,为什么进展并不快?

蔡达峰: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它是高校和考生之间的相互选择,这两者才是高考制度的主体,不能牵扯太多的利益相关者。从根本上说,它是社会教育资源的分配,主体有权利、责任和义务。

政府对理顺关系的意图是有的,但改革的勇气和智慧还不够。政府对高校可能还有顾虑,还有不放心。社会对政府也有压力,诸如此类的原因,使得政府很谨慎地谈论高考改革。

原来高考和招生全部都由政府主管,是标准的全国统一制度,学校和考生都是按照政府的规定来选择和接受结果府要从这样的角色中脱身,转变职能,有个社会认同的过程。因此如果要改革,社会和政府对高校和学生的自主权要认同,要充分估计到这个权利行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把这种问题与改革方向区别开来,并在改革中加以克服。

《21世纪》:如何能够推动形成上述共识?

蔡达峰:刚才说到,我们有全国统一招生计划,其中政府之手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校本应是独立主体,但由于他们高度依赖于政府,所以就比较被动,很怕引起麻烦。学生在高考过之后就不太关注这个改革了,也有主体作用怎么发挥的问题。从整个社会来看,因为对公共服务事业的评价比较模糊,大家对自主招生乃至高考改革的讨论,远景目标也不是很清晰。

实际上,高考招生是学生与高校的关系。学生完成学业开始就业以后,是他与市场的关系。主体界定清晰之后,必须消除公共资源配置中的体制障碍。现在公共服务的分配还主要是行政计划的方式,政府必须转变职能,自我改革,希望公共服务的社会化进程更快一些。

在这个过程中,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改革是个瓶颈。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并且应该发挥上下双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作者:李芃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