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4年两会专题  >  聚焦代表和委员

领跑陕西民办博物馆

——记全国人大代表、关中民俗博物院院长王勇超

发布时间:2014-03-13  来源:陕西日报

放大

缩小

  走过艰难收藏历程

  今年57岁的王勇超回望来时的路生出些许恍若隔世的感觉。从靠10元钱闯入西安拥有自己的建筑公司到进入关中民俗文化,从被动收藏转为主动保护,所经历的一切感受冷暖自知。成立建筑公司后,喜欢钻研的王勇超接手了一些古建修复项目,栩栩如生的砖雕、活灵活现的飞檐走兽和每件古物件背后的故事让他迷恋,这是他将民俗文化作为终生追求的起点。

  1985年秋天,为了寻找有关明清时期的建筑图样,王勇超带着技术人员走进渭北关中腹地考察古民居,路过村子时发现文物贩子正要把一根拴马桩的头砸下来。那石柱上方是一个鼓腮瞪眼的胡人,骑在一头张嘴竖毛的雄狮背上正奋力制伏狮子,整个石雕形象夸张传神。王勇超被震撼了,被那精美的雕刻吸引住了。

  “老先人留下的东西,咋能说砸就砸。”心痛之余,他不假思索地拿出双倍价钱,买下这根后来被专家鉴定为明代艺术精品的拴马桩——这是他抢救收藏的第一件古代民间实物。后来得知,文物贩子把拴马桩的头卖到香港或海外,一个就可换一辆汽车。

  这件事让王勇超心痛不已。在农村不值钱甚至碍事的拴马桩是民族的文化记忆,没有文化的记忆和传承,就像失忆的老人失去精神和活力。当时还谈不上对拴马桩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但王勇超意识到这些东西会越来越少,如果不赶紧收集就会大量流失或损坏。

  “无论如何先收回来再说。”王勇超组织30多人分成6路在关中走村串乡收购拴马桩、饮马槽、石门头、石门墩和石雕、木雕、砖雕等,文物贩子50元一根的拴马桩他给90元。别人不相信他出于保护文物而为之,咋看他与文物贩子没什么两样——当时,拴马桩是不是文物、能不能收藏谁也说不清。

  “那时的我处于法与非法、罪与非罪之间,整天提心吊胆,出门时想着能不能再回来,晚上睡觉心里就想民警随时可能闯进来,但良心逼迫我这样去做。”当时的他备受质疑、阻挠和困扰。

  那时派出去的人都要做些伪装,在装了拴马桩的车上铺些树枝遮人耳目,晚上12时夜深人静后出发,经过四五个小时的车程把拴马桩运到西安附近的库房里。即使这样也有过被阻拦罚款的经历。

  多年后,被称为“地上兵马俑”的8600多根精美拴马桩威风凛凛地矗立在院内供人瞻仰和民俗专家研究时,王勇超终于松了一口气。事实终于给他清白,证明他不是见利忘义的文物贩子。为了尽可能地多挽救多收藏,王勇超的收藏范围扩大到饮马槽、上马石、石门楣和砖雕、木雕、古民居,由一个物件到整个院落渐次入迷。

  他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安地区有保存价值的古民居20多座目前仅存几座,渭北地区有40多座如今只剩下11座。这些民居大多因建新房被拆,保存完好的很少。如果把这些精美的古民居搬迁到西安集中复建,对认识传统文化和农业文明时期的历史很有价值。就这样,王勇超又收藏了40多院古民居。

  收藏大量民俗器物和古民居都需要钱,王勇超整天为资金发愁,经常向朋友借钱甚至把正赚钱的企业便宜转让。有人劝他卖掉一些藏品,有人愿给两亿元购买库中的168根拴马桩。两亿元可以办许多事情,可王勇超舍不得呀。

  他说,不是境界有多高,确实不能卖,卖了就真成了文物贩子。他认为这是老祖先留下的宝贝,是地域文化和历史的见证,为了利益把它换成钱就是子孙后代的损失。

  实现建院宏伟理想

  如果说王勇超从被动抢救民俗文物到主动保护是一种文化自觉,那么建立博物院展示、研究和挖掘民俗文化的历史内涵就是文化创造。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王勇超与朋友筹划建立民俗博物院。

  多年来,他将建筑生意赚的上亿资金用来抢救保护收藏民俗文物,这些珍贵实物征集回来后却蜷曲在狭小的库房里,或被埋藏在地里不能重见天日,更不能充分发挥这些民俗文物的价值。尽快筹建博物院让这些民间宝物各归其所、为广大民众提供文化享受成了王勇超的当务之急。

  他聘请专家搞论证、订规划、出图纸、筹资金,联系政府相关部门。选址规模从单一展示民间文物到复原古民居群,功能从展览到集展示、体验、旅游研究一条龙,设计图纸几易其稿,最终选址在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的秦岭南五台山下。

  曾有数十名村民手持铁锨、锄头、钢棍冲进复建工地,见东西就砸见人就打,对东九间民居肆意捣毁。施工人员上前劝阻,立刻围来数十人用铁锨、棍棒将其打倒在地。另有数十人在文物库房前把数十件上马石、柱顶石等从高处推倒,石雕文物被掀翻砸坏,有的被拦腰摔断。几个妇女还用锄头砸文物库房大门,直到110接到报警方才平息。

  类似事件发生过多起,让王勇超愤懑不已,后来经多方协调征地拆迁等问题逐步解决。从1998年立项到2002年奠基、到2004年圈地建设和2008年12月试营业花了10年时间,这期间他尝遍了世态炎凉、人生百味。

  为了建院他舍不得给儿子买学习电脑,没有钱改善家人的生活,没有钱发工资而借遍亲戚朋友,成了真正的“负翁”。在艰难岁月中他慢慢看到了社会对民俗文化的珍爱,坚定了他要走下去的决心。

  他曾动情地说,有良心的人都有责任捍卫民族精神家园,保护整理民族文化宝库,让年轻一代了解历史、传统和辉煌的民族文化。要把那些行将被漫长岁月吞噬或人为破坏遗存不多的历史遗物、风俗遗物、文化遗物尽快搜集整理出来,让民族精神、民族智慧的化石发挥教育作用,发扬光大民族精神。

  王勇超在500亩地的博物院里“种植”着民俗文化,在院内甬道两旁“种”满了神采奕奕形态各异的拴马桩。征集回来的40多院古民居落户于院里,焕发出迷人夺目的光彩。用王勇超的话说,就是要把民间传统文化的根留住,让它重新发芽结出丰硕果实来。

  王勇超还想复活这些文化遗存和民风民俗,使现代人参与其中体会民俗之美。他将民间作坊如豆腐坊、油坊、醋坊、造纸坊、陶器作坊等恢复起来,把老人过寿、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开展起来,让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重返农耕文明家园。

  他将华县老腔和皮影艺人请来,在古老的戏楼上唱得铿锵有力。豪放激越的古老秦腔,游客们不仅能看能听,还可以在台上来一段。将民俗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整理挖掘出来,他找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柯文辉,一部名为《石上逍遥》的书问世了。

  社会各界充分赞许

  2008年3月,王勇超作为陕西推选的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出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当年,陕西文化界、民营企业界的代表屈指可数。

  昔日被人看不起的王勇超赢得了群众的拥戴,可以代表群众利益和愿望。代表民营界和民俗文化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有了话语权,提出了多份关于民俗文化发展的建议,其中建议“在全国设立一批民间文化产业示范区”,设想将博物院建成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功能齐全的民间文化产业示范区。他的建议得到政府有关部门重视,至2008年10月国家先后批准59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名列其中。

  近年来,王勇超提出的《关于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几点建议》、《关于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的建议》、《关于在陕西建立国家级大遗址保护示范区的建议》等15份建议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促进了陕西的大遗址保护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陕西达到3个;也引起国家和省市对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发展高度重视,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初步形成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局面,关心民俗、保护民俗、传承民俗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看了他的收藏后激动地说:“博物院的重点是关中民居建筑和拴马桩,这是中国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骄傲,是华夏民间文化的骄傲。”那一刻,王勇超激动得落泪了,终于遇到了知音。

  王勇超没有想到真能建起博物院、真能成为关中民俗文化代言人、真能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代言民办博物馆和民俗文化心声。2011年4月,继出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后又当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成为自全国民协成立以来陕西首位当选的副主席,把视野投向全国的民俗文化事业。

  近年来,王勇超组织参与上海世博会等重要节会陕西非遗展演活动,使关中老腔、剪纸等大批代表性非遗项目对外得到宣传展示;成功举办了陕西省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暨第二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评奖和颁奖活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画展览、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民间诗歌大赛、端午文化节及以“体验民俗文化·感受民俗历史”为主题的大型非遗展演等文化活动,扩大了陕西民间文化的影响力。

  近30年来,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许:江泽民参观后题写了“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李长春参观后感慨“对你这个精神我非常钦佩”,王兆国参观后说“你这位人大代表就是中华文化的保护者”,刘云山参观后说“我们国家到现在还找不到一个类似你这样的博物馆”,李源潮称赞“你做的这些事情功德无量”。

  目前,该院已接待江泽民、贾庆林、李长春、王兆国、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汪洋、孟建柱、赵乐际等数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国家部委、省市主要领导130多人次考察调研;接待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新闻媒体、部队官兵、大中小学生等各类观众135万余人次。

  党的十八大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令王勇超振奋,民俗文化事业发展的梦想、民俗文化走向世界的蓝图在他面前描绘。王勇超不再是一个人的坚守,陪伴他的还有民族、社会共同的文化梦想。

作者:沙莎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