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5两会专题  >  今日看点

罗永章委员:从科学到生产力,这条路要走多久?

发布时间:2015-03-14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放大

缩小

罗永章在小组会上发言。

  一项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要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到底需要多久?

  “一辈子够不够?”罗永章委员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承认,基础研究要见效益需要时间,但是这个时间要多久?一辈子够不够?有多少基础科学研究者能保证自己在去世前,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给老百姓、给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我建议实行倒推考核机制,一位基础科学研究者,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国家可以一直养着你,为你提供科研经费,到你退休,考察你的成果有多少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如果没有,那好,退休后国家仅提供基本养老金。”

  罗永章委员是民进界别的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蛋白质。

  罗永章委员说,3月10日上午在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有一位委员代表科技界发言,举了一个例子,用来阐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20世纪20年代,英国气象学家沃森·瓦特在利用无线电波探测大气电离层的基础研究中,偶然发现可用此对暴风雨甚至飞机进行定位。到30年代,该项基础研究导致他成功研制出雷达试验装置。1938年,英国利用他的原创,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防空雷达网。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靠这一技术领先优势,在抗击纳粹德国的轮番空袭中,每次都能为英国赢得20分钟宝贵的预警时间,使其900架战机以逸待劳,成功抵挡了德军2600余架飞机的进攻,为英国在关键战役的获胜立下大功。”我觉得这个例子非常好,因为它不仅说明了基础研究的重要,也说明了转化研究的重要。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英国的这项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设备用了10年,到可以用于国家战争用了18年。其间,从基础研究的科学发现到研制出雷达试验装置的过程就是转化研究。这个过程非常关键,但却很少有人关注,因为大多数人潜意识里认为,有了发现就自然会有这台可以使用的装置。殊不知科学发现离应用看上去一步之遥,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要想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需要大量的实用性技术作为支撑,而研发这些关键核心技术的艰辛绝不少于原始发现本身。因此,转化研究的含金量一点都不逊色于基础研究,但这一点却被普遍地忽略了。

作者:赵文娟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