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纪念中共发布“五一口号”六十周年 > 理论研讨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致公党中央:科学发展观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新要求及对策研究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根本上说,科学发展观既是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时代精神表征”,同时又是以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革命彻底性为中介而诞生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原理,其科学性质就在于包含于现存状况中的“实践批判”力量以及蕴于其中的新的革命意识的阐明,从这个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无疑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当代意义的再次生成。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这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和民主党派工作的关系。民主党派工作要为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科学发展观对统一战线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这些新的要求,采取新的对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发展多党合作事业的迫切需要。因此,积极应对科学发展观对民主党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探索新形势下的民主党派工作的新思路,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视野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的重大发展,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视野。

  新视野之一: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鉴于国内外“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增长方式历史经验教训而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显然,离开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这一点在马克思的经典论述中早已阐明。问题在于,人的发展终究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机制,两者的结合也不是自然而然的,从表面上考察,两者之间甚至存在相悖之处。因而,当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速度后,这种背离很容易扩大。同时,人们对于这两者的统一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只有当人们在认清了两者的矛盾,才会自觉地寻找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机制,自觉地维护两者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正在于寻找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结合的合理机制,“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意义也正在于此。

  新视野之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践的思维方式构成了科学发展观考察社会发展问题的一个基本维度。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中国考察社会发展问题、实现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它的提出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历史意义的当代生成,同时也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原则建立在了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了发展观关于社会发展本体论以及方法论上的重要理论飞跃,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理论视野。

  新视野之三:构建和谐社会——立足于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基础上的现实途径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一开始就是针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的。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正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可见,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本质内容,就在于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为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找到了一条现实可行途径,即从现存世界的状况出发,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着手,力求通过人自身的革命、社会关系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说,“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本身并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当下活生生的“感性活动”基础上的人与人、自然、社会关系存在的现实扬弃过程。因此,它的丰富内涵并不仅仅局限于人的社会关系方面的改善,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也落在了它的视野之内。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已经成为中国人普遍认同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现实目标。

  二、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民主党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科学发展观以其特有的“实践优先”和“理论创新”的精神气质,在当代中国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产物和中华民族辩证智慧的结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做出正确回应的同时也对新时期民主党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要求之一:将参与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民主党派工作的第一要务

  当代中国政党责任是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现实选择密切联系的,政党不仅仅是本党成员及其所联系群众的利益代表,而且应该是影响国家与社会生活的政治力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国家生活主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作为引领国家与社会生活发展的责任主体,中国政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科学发展观要求把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为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的主要任务和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围绕科学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调查研究,为党和国家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积极建言献策,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民主党派必须明确自身责任,适应历史要求和人民选择,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努力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科学参政、民主参政、依法参政,为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新要求之二: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协调各方利益,维护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并给社会利益的协调和整合带来了新问题。我国现阶段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要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就要依靠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各尽所能”,进而实现人们的“各得其所”,共享和谐社会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成果。中国的社会整合取决于社会诸方面因素的互动、功能互补和相互协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仅仅是执政党的目标和任务,也是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在新时期、新阶段所应肩负的神圣使命,民主党派的自身特点使其可以在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应该也必须有所作为。

  新要求之三: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民主党派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006年7月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确地提出了当前一段时期统一战线工作所应体现的四大特征,即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这同样也是新时期科学发展观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做一切事情和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执政党在新世纪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界别、各个方面人士的积极因素、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下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统战工作和民主党派工作,都应建立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要始终把坚持尊重人、团结人、关爱人和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第一位。

  新要求之四:不断提高参政党素质,进一步巩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事业的政治基础

  科学发展观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坚持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对不断提高参政党参政能力,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基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执政党希望民主党派不断提高参政议政、合作共事能力,并召开各种座谈会、协商会,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社会各界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也寄予厚望,希望民主党派积极履行职能,更多地反映社情民意;民主党派广大成员则希望听到更多民主党派的声音,希望在多党合作总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都是新时期民主党派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拓民主党派工作新局面

  当前,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精神,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求我们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样也要体现到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党派事业中。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民主党派履行职责注入了新的内涵,面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要求,民主党派工作要自觉适应形势发展,积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