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首页 >> 首页 > 民进专题 > 民进全国社会服务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专题 > 先进事迹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桑梓情深
──记贵州民族学院青年学者索洪敏
 
 

  索洪敏,都匀市沙寨乡扁腊寨人,15岁以前从未离开沙寨乡那片山区,在那里度过了他质朴而清纯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80年因考上都匀民族中学,到都匀完成了高中学业,后又考上贵州师范大学,并在贵州师大接连完成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业,1988年秋分配到贵州民族学院任教,2003年被评为院级教学骨干,现任贵州民族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贵州省数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贵州民院支部副主任。多年以来,他在教学、科研、行政工作和社会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曾分别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各两次;2004年与该学院的另两教授一起获得贵州省教育厅颁发的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推荐到教育部参加国家教学成果奖的评奖。他刻苦、勤奋,善于钻研,勇于创新,事业心和责任心极强,先后上过18门跨3个相关学科的课程,完成任务好,深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他朴实、诚恳,在人际间有着较好的亲和力,获得了较多的好评┉┉,可以说,他是贵州民族学院当前较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之一。


  经过较长时期的交往接触,我们注意到:在索洪敏身上,还突出地表现出一种十分可贵的情操,那就是他对故乡的热爱,特别执着而深厚,其心之诚,其情之切,令人难忘。


  索洪敏的家乡扁腊,位于都匀、独山、平塘三市县接壤的大山深处,是一个颇为别致的山村,山环水绕,环境优美,人居环境不错。但“边远” 和“闭塞”,却严重地制约着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中心地区相比,各方面都远远滞后。凭着聪敏好学,勇于克服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在党和政府对民族教育、师范教育有关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上世纪80年代末,索洪敏顺利地完成了各个阶段的学业,23岁时便走上大学讲台,在高校执教。在沙寨父老的眼里,他是改革开放后,从沙寨山区最早飞出的一只矫健的金凤凰。


  学业有成,事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但索洪敏却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乡父老的冷暖与疾苦。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耳闻目睹许多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他对家乡父老生活景遇的牵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强国富民的根本”,作为师范出身而又从事教育工作的索洪敏来说,在这方面有着较深的感受。对于如何回报家乡,他思考得较多的是教育,做得较多的也是有关教育方面的工作。


  在完成自身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久,1989年初回乡探亲时,索洪敏与另一位尚在黔南师专学习的年轻人一起相约,将村里的初中生组织起来,以“富民兴黔”为号召,利用假期无偿地为中学生补课,为他们升入高一级学校打好基础,以促进村中多出人才。通过积极鼓励和辅导扶持,许多学生的成绩得到有效提高,近些年升入中专、大专、本科的逐渐多了起来;有的即使到外地打工,也有了较好的文化基础。


  家乡经济发展滞后,外出学习的子弟,经济上时时面临着诸多困难。洪敏是过来人,对穷学生的难处,他有着较多的体验,因而十分关注这些在外求学,经济来源不多的家乡子弟。从经济上接济家乡子弟,对索洪敏来说并非是通常情况下宽裕者的“损有余而补不足”,而是“竭尽其所有,以济别人之所需”。早在1986年,他领到了每个月54元的研究生津贴以后,便于省吃俭用的情况下,开始小额接济,从当初的几元,到后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工薪收入渐高,出手接济的数额也渐大,有的一次性支持书学费达数百元。据粗略累计,近些年来他陆续接济家乡子弟的学习费用接近上万元;给有关因患病住院、失火受灾出现重大困难的乡亲赠款约几千元,为了给家乡办事,带着村干外出联系,包括自己专程往返的各种花费和各类捐款也有万余元。所有这些支出,从数字上看,若出自那些较为富裕的人,是算不了什么的,但对于靠工薪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并要随时为夫妻双方老人提供经济资助的索洪敏来说,却颇不容易。他是从享受54元研究生津贴时就开始陆续支付各种援助家乡的费用的。1988年初到工作单位时工资也仅为76元;1991年他结婚时,没有购置什么家具,而只买了一台14寸的二手黑白电视机;后来取得了高级职称,并经常出席一些省内外的学术会议,他却从未添置过任何名牌衣着┉┉,也就是说:他在个人的家庭消费方面,一向比较节俭;但对于回报家乡,他却十分慷慨。


  故乡情结,对索洪敏来说,是挚着而又深厚的。他对家乡的关爱是一贯的,也是多方面的。


  1992年7月,村边的一道拦沙坝被洪水冲跨了,坝基下方是一道深长的河谷与凤转河相连,如不修复那道堤坝,坝后的数十亩良田和附近的村民住房,都将随着坍塌面的不断扩大而受到影响,村民们都对此感到忧心忡忡;村干们也因工程较大,村集体的实力较薄弱而感到束手无策。当年寒假,索洪敏回乡探亲时得知这一情况,通过深入访问,弄清了问题的来龙去脉。于是,他主动找大家坐拢来一起商量,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在煤油灯下拟报告,又陪同村干带着报告,到乡里和市里的农业、水利、民委等领导部门汇报了拦沙坝的毁坏状况和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以及治理方案等详情。后来,相关部门拨给了数十吨水泥以及相当数量的雷管、炸药等物资,群众投工投劳,经半年多时间,筑成了长约30米、坝基厚约4米、坝沿厚约2米、坝身高约8米的石砌拦河坝,保住了大片农田和村寨的安全。


  扁腊小学的老校舍,是上世纪30年代群众筹资自建的木结构青瓦房,由于早先的建筑条件限制,采光设置较差,教室面积较小,且间数不能满足教学活动的需求。经历60多年的风雨,整体结构朽损也日渐加重,变成了危房,改建校舍,已迫在眉睫。上世纪90年代初,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已开始着手解决各地改善办学条件问题,但边远山村中的扁腊小学,还未曾列入当时的计划。怎么办?洪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与有关部门联系,又多次反复与村干、学校老师、村中父老酝酿、磋商、筹措。最终,他本人带头捐资1000元;本村在外地工作的多位同志陆续响应,共筹集到5000多元;村民集资3万元;省民委拨给1万元;市教育局拨给3万元;又从(美国)燃灯基金会争取了3万元的资助款;于1999年9月建成了一幢两层(包括5间教室、2间办公室)的钢混结构的新校舍,并修建了厕所和围墙。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办成这件事,洪敏除带头捐资之外,在多方联系协调,积极筹措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村中父老至今赞不绝口。


  要解决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也一直萦系在洪敏心间。为此,他不断寻求机会,争取各有关方面的关注与支持。


  2003年4月20日,民进贵州民院支部到都匀与民进黔南州委、民进都匀市委开展联谊活动。次日,洪敏特邀民进民院支部的全体同志到凤转河旅游区观光,并去他的老家扁腊寨考察,除借此招待大家,以“尽地主之谊”以外,也希望大家在实地考察之后,帮助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经过参观并与村民交谈,扁腊一带的优美风光和纯朴的民风,给大家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也使大家引起了许多思考。


  在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为加强党派自身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民进民院支部经反复酝酿,本着“拾遗补缺”,“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的原则,提出了到都匀市沙寨乡扁腊寨开展定点帮扶的设想,得到民进省委、民院党政领导、都匀市党政领导以及沙寨乡党政负责同志的重视与支持。2004年2月,在各有关部门的参与下,民进民院支部与都匀市沙寨乡当时的扁腊村郑重地签订了定点帮扶协议,就协作关系、联系方式和帮扶项目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民进民院支部能够走出校门到边远山区去开展帮扶活动,符合党中央倡导的“三贴近”的精神,具有开拓创新性质,对党派自身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也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得到了各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特别关注。民院统战部、都匀市政协和统战部、民进黔南州、市委的有关负责同志曾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开展活动,使帮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特别是2004年6月省政协副主席、民进贵州省委主委相小青,偕副主委谢彬如、秘书长龙长启一行亲往沙寨、扁腊视察,此后龙秘书长又多次前往指导,使各有关方面都受到极大的鼓舞,定点帮扶工作因此而得以有效开展。


  帮扶协议签订一年多来,已初步实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有些工作还超出扁腊一个村寨的范围而覆盖到沙寨全乡,乃至影响到都匀市南片区的有关乡镇。


  一是,智力的帮扶。2004年7月,民进民院支部在民院为沙寨中学专门办了一个短期的英语教师培训班,由80岁的离休老教授胡焕章和民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保亚主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员们在语音和音标的把握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英语教学方面开阔了视野,回去后被相邻学校的同行当成了二传手,赢得了好评;与此同时,民进民院支部对沙寨乡在干部职工中开展微机培训方面提供了相关咨询,对沙寨中学有关教师的微机过级考试提供了具体的指导;2005年5月,经民进民院支部提出建议,得到民进贵州省委、黔南州委、都匀市委的支持的指导,邀请贵阳市7名特级教师出场,沙寨中学有关同科教师亦分别出场,举行公开教学,开展比较性的教学交流活动,以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讲授艺术的提高。都匀市南片区有关学校的教师和负责人也参加了此次活动,效果较好,影响也很大;2005年8月,民进民院支部主任吴三成、副主任索洪敏以及汪元普老师在民进省委龙长启秘书长的带领下到沙寨中学对该中学教师进行为期三天微机培训,在课件制作,微机管理,网络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培训;经民进民院支部联系,得到民院民族文化学院大力支持,已达成协议,将在2006年暑期在民院专门为沙寨乡开办一期(无偿的)40人的小教培训班。


  二是,物质方面的支持。经民进民院支部出面联系,贵州民院拨出7台微机给沙寨乡和扁腊小学以支持他们用于办公和教学;贵州民院

[ 我要发表评论 ] [ 打印 ] [ 收藏本页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主编信箱
Copyright 1996 - 2006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