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张承芬: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着力消除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

发布时间:2010-03-07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放大

缩小

                  
  近年来,国家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城乡教育统筹力度,努力推动基础教育走向科学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农村基础教育目前总体上还处在低水平上,其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师资整体水平难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十分突出。在农村小学教师中,90年代以来转正的民办教师仍占较高的比例。这部分教师在特殊的年代、艰苦的环境中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们已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这些教师的年龄偏高,而且越是偏远落后地区年龄越大,所以社会上流传着“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说法。这部分教师现在普遍缺乏发展动力,职业倦怠心理严重,其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2、现行的教师编制标准很不合理。现行的教师编制标准为2001年核定,这一编制标准已很难适应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一是城乡标准不统一,编制标准规定学校师生比是,初中为县镇1:16.5、农村1:18.5,小学为县镇1:21、农村1:23,完全是以师生比来确定编制,这不符合农村学生居住分散、班额较小、师资需要量大的实际;二是没有体现出实行新课程改革后课程增多对师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三是没能体现出生源向城镇集中的实际情况,缺乏对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的机制。正是由于这种编制上的严重滞后,造成了各地师资“理论上超编而实际上结构性严重缺编”的矛盾,使得农村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难以得到很好解决。
  3、个别地方仍存在使用代课教师问题。农村学校由于结构性教师缺编严重,造成一线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地方仍采取聘用代课教师的方法进行解决。对于代课教师,学校只提供很低的工资报酬,没有任何社会保障。从表面上看代课教师缓解了学校一线教师不足的压力,但代课教师聘任随意性大,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教学质量往往得不到保障。
  4、农村教师存在收入偏低和缺乏社会保障的问题。城乡学校之间教师工资收入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在福利待遇和津贴补贴方面差距更大。除此之外,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相比,存在缺少住房、医疗等福利保障问题,这成为农村优秀教师流失、择校现象加剧、城乡师资力量日趋失衡的重要原因。由于城乡教师待遇的差距,使得优秀师资力量不断向城镇聚集,造成了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的进一步加大。
  师资的质量、数量、结构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为了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对农村民办转正教师实行提前安置退养。建议将这部分教师的退休年龄适当提前,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分批次全部实行退养。然后根据各学校学科缺编情况补充招录年轻的专业教师。这样既可以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又可以为新毕业大学生提供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财力问题,单靠县级财政负担不了这项开支。建议由省市两级财政筹集专项资金支持县级财政实施这项政策。
  二是对教师编制进行科学核定,缓解农村教师编制紧张的问题。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汇同有关部门对教师编制进行科学核定,积极地拿出教师编制改革方案。新的编制核定应体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适应城镇化建设和人口流动带来的新情况,侧重点应放在农村基础教育上,适当放宽老少边穷地区的编制限额。
  三是全面清理和辞退代课教师,新进教师全部实行统一招考录用。对于各类代课教师必须全面清理辞退。由市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新进教师录取考试,新任教师必须具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同时由教育部门牵头与当地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共同协商,制定出每年度新增教师数量,原则上每年度新增教师数量应不少于当年退养教师数量。
  四是实现城乡之间教师薪酬、待遇统一,保障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实现城乡之间教师薪酬统一,是实现师资力量均衡配置的前提和保障。当前,运用行政手段。要求重点中学教师必须具有农村“支教”经历,并作为晋升或提拔的必备条件,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城乡之间的教师交流。但在城乡教师工资收入、教学条件有着显著差距的情况下,城镇教师因为晋升需要到农村学校任教,有可能出现被动应付的情况。因此,必须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倾斜,提高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标准,增加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称岗位数量,逐步推进县域内执行统一的教师工资标准和住房、医疗等福利保障,实现城乡教师待遇均衡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五是搭建城乡互助平台,发挥城镇优质师资对农村师资的帮助带动作用。要重视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加大城镇学校、优质学校的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力度。可按就近结合、双向选择、以强扶弱、优势互补等原则,建立起县域内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选派城镇学校优秀干部或教师,跨校、跨片到农村薄弱学校挂职指导或任教,同时让农村学校的干部或教师到城镇学校挂职或学习。在共同体内部开展校际间的管理、科研和教学交流,组织示范课、公开课等研讨活动,向农村学校传播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农村师资水平的提高。
  

 (责任编辑:张歌)

作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