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7教师节  >  民进老一辈教书育人楷模

马叙伦: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

发布时间:2014-08-28  来源:

放大

缩小

  个人简介:

  马叙伦(1885—1970),浙江余杭(今杭州市)人,字彝初,更字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年号石屋老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杰出的爱国民主运动战士,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诗人、书法家。

  在教育上,马叙伦是一个勇于追求,奋斗不息的楷模。在40余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不断探索民主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振兴中国教育而奋斗。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任过教,四次担任北京大学教授,还做过校长、教育厅长、教育部次长及代理教育总长等。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了第一任教育部部长和第一任高等教育部部长。在长期教育实践中,他不断地总结经验,从而丰富了教育理论。在旧中国,他反对封建教育,积极赞助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支持和推广民主办学,教授治校。他还主张“激浊扬清,独立而不倚”,以“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原则选用人才;他针对旧中国军阀政府挪减苛扣教育经费的时弊,提出:教育基金和教育经费独立,实行教育特税等主张。1935年,华北危急,国难深重。他提出“教育是政治的一环”,“读书不忘救国”,“教书不忘革命”,主张年轻人要向书本和社会两方面学习,以获得全面知识,改造旧中国。他对高等学校论述较多,主张分为研究院和大学两级,大学实行多科联立;按地域合理布局;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充实师资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大学校长选任学术界负有资望者,三年轮流调任,以造成教育部门纯洁之风;以及提出对教师采用聘任制等。在新中国,马叙伦作为一位卓有成就并享有很高威望的老教育家,不断进取,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奠定社会主义教育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叙伦作为教育家的一生,无论其教育主张,还是其办学的实践经验,都将是我们现在和今后发展教育事业的宝贵借鉴。

  个人事迹:

  为改造旧教育,建立崭新的人民教育,党和人民选择了卓有成就和威望素著的老教育家马叙伦担任政务院政务委员、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马叙伦把这个新任务,看作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极大信任与重托,感到十分高兴和光荣。回顾过去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马叙伦感慨良多。在旧社会,他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虽然尽心竭力,不敢稍有松懈,但在反动统治下,那些理想只能成为泡影。现在,这位饱经风霜和忧患的老教育家,精神焕发,以极其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事业心,开始为人民教育事业而一展宏图。

  教育部成立不到两个月,于1949年12月23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马叙伦致开幕词,根据《共同纲领》,具体阐述了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总任务。他指出,为了实行新教育,“我们对于旧教育不能不作根本的改革”,提出了“全国教育的制度,各级学校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师资等等,都要求一个彻底的,同时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和解决”这样一个任务。他提出的具体工作方针是,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稳步前进。随着会议精神在全国各地的贯彻落实,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一批新型学校——中国人民大学、民族学院和工农速成中学兴建起来,一批工农干部及优秀产业工人被选拔到学校深造,开办了大量工人补习学校,开展了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加强师资培训,解决师资缺乏的困难,发展中等技术教育,以适应经济建设的急需。

  马叙伦在旧中国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深知工农群众及其子女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痛苦。为了使劳动人民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他深入了解工厂与农村的文化状况和工农干部的文化程度;研究老解放区的工农业余教育经验;摸索业余教育的各种形式;调查工人夜校,农民冬学的学习情况等。1950年9月,教育部联合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对此次会议极为重视,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李济深副主席亲临会场,接见代表。马叙伦主持会议并致热情洋溢的开幕词。他指出,工农教育的重要意义是“有效地帮助工人农民在文化上翻身,使他们掌握起文化科学的武器,使他们的智慧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工业化的新中国的条件”。他还具体地论述了工农教育的对象、基本任务和步骤以及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的实施方案。这次会议,成为我国工农教育的新起点。

  看到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工农教育会议的精神犹如革命的种子,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田里发芽、开花、结果,马叙伦颇受鼓舞。他不知疲倦地昼夜繁忙,制订、修改和补充1951年全国教育工作计划,筹划和准备着继续召开各级各类学校的会议,将总方针、总任务具体化并付诸实施。

作者:     责任编辑:赵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