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全国组织工作会议  >  创先争优  >  先进个人名单  >  吉林

自强不息,完善自我

发布时间:2014-11-21  来源:

放大

缩小

右2白衣服为杨光

  杨光,男,汉族,1969年6月出生,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现任民进松原市教育学院支部主任,松原市政协委员,松原市教育学院总务处处长。

  一、自强不息,完善自我

  1991年长春师范学院毕业后,杨光同志在白城地区安广师范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他的公开课和论文多次获奖,以过硬的体育专业技能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身心健康的学子,并以自己的热情和优秀的品质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他不仅在体育教学中深受学生喜爱,在社会体育事业中,也投入了高度的热情。他先后参加过几次在中国举行的世界马拉松比赛,并曾取得了第二十一名的好成绩;他曾多次带领学生参加白城地区的越野赛,战绩辉煌。为了更好地充实自己,他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函授学习,他还从事过学生管理和校企管理工作,在管理工作中进一步锻炼和发挥了他的组织和管理才能。

  二、敬业爱岗,扎实工作

  2006年,杨光同志因工作需要调到松原市教育学院工作。在学院计财工作中,他一丝不苟,坚持原则,尽最大的努力为学院职工做好服务工作。在学院发展中,他是领导的好帮手,是学院的好管家;在学院的后勤工作中,他更是兢兢业业,坚持后勤无小事,注重服务的细节,带领后勤人员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因为工作的特点,他工作不分早晚,有事即到,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有时职工家里因欠费停水,他都会放下自己的事,立即帮助职工解决问题。他忙碌、奔波的身影感动着学院的每一个人,大家都深深知道,学院职工的日常生活和学院的建设发展,到处都包含着他的汗水和辛劳。

  自2007年以来,因为工作业绩突出,他曾先后两次被评为松原市先进工作者,五次被评为松原市教育学院优秀工作者。

  三、立足本职,参政议政

  杨光同志于2001年成为民进组织的一员,2011年起任民进教育学院支部主任。他勤于思考,勇于创新,针对教育学院的工作实际和松原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有些提议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实效。

  几年来,支部成员在杨光同志的带领下,大力开展各项会务活动,在履行民主党派职能和自身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先后三次被评为省先进支部,一次国家先进支部。

  一直以来,民进松原教育学院支部以学习为统领,以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提升组织凝聚力,努力践行民进宗旨。

  为了充实新形势下的参政意识,保持理念先进,理论清醒,他们采取集中学习、自主学习和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了思想理论学习。

  他们严格把好入口关,加强支部阵地建设,在学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民进支部办公室,明确规定了支部主任和委员的工作职责,并公示上墙。他们坚持每双月一次的组织生活制度,支部定期开展活动,做好计划,做到“活动有主题、过程有安排、内容有记录、效果有反馈”。他们建立了一整套支部规章制度,得到了全体会员的积极支持与响应,并编印了民进松原市教育学院支部规章制度汇编,逐步使支部会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为了更好地参政议政,他所领导的支部要求会员每年向委员会提交议案至少3份,要提交有见地、有益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议案,真正地为当地的教育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进言献策。他本人以身作则,积极思考,围绕松原市小学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撰写了《建立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基地的建议》。这一建议顺应了基础教育发展的师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松原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围绕松原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分布情况和市本级没有幼儿园现状的调研,他还提出了《建立松原市市本级幼儿园的建议》,这一建议被采纳并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松原市幼儿教育事业的研究和发展,取得非常好的社会影响。

  几年来,把持着民主与沟通的尺度,他所在支部成员共提出建议十余条,多数被采纳。支部还积极协助院党委做好联系群众、协调上下关系工作,努力为促进社会和谐、学院发展尽一份责任。

  四、注重实效,开展活动

  民进松原市教育学院支部在杨光同志领导下一直坚持开展各种活动,把活动作为民进支部践行职能的重要载体。他们重点开展了“每年与友好支部联合开展一次交流活动;每年结对一名贫困生,帮扶助学;每年春天组织一次植树活动;每年组织一次讲座、送课下乡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农村薄弱学科教学研讨活动”等“五个一”长效活动,和“会员书画展”、“会员乒乓球比赛”、“环保宣传”、“后进生转化”、“结对帮扶一名青年教师”等特色活动。

  支部通过组织这些系列活动,开阔了会员的视野,丰富了会员的生活,调动了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支部的组织建设工作,同时也密切了支部与学院党政领导的关系,更彰显了民进基层组织的活力,扩大了民进组织的影响。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