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十三届三中全会  >  委员风采

李凤民:独具一格求发展

发布时间:2014-12-05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放大

缩小

李凤民(左一)考察巴基斯坦典型农业区,并就雨养农业示范点进行现场交流。

  30多年前,李凤民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学习的是生态学专业,这个专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最早开设的生态学本科专业。通常情况下,这个专业有两个发展路径,一是以生物适应环境对策为主线开展研究,这个领域外国人已经做了很多年,基础很雄厚,但只要勤奋踏实地努力,也能跟上外国人的发展,甚至还能够独领风骚;第二种方式是紧跟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就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研究,毫无疑问会得到很多支持。但李凤民出于帮助中国西部人民摆脱贫困的理想,也源于在科学研究中的创新精神,他和他的团队没有选择这两种路径,而是选择了一条迂回的道路,他不模仿,不照搬,在他的研究领域独具一格,独领风骚。

  李凤民说,长期以来,在很多领域,我们习惯于跟踪国际前沿,努力与国际接轨,而自主创新则不能得心应手。随着中国特色所展现的世界魅力不断凸显,自主创新正越来越成为人们体现自信力量的一种方式,开始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李凤民认为,中国西部生态问题的根源主要还在于群众的贫困。过去由于群众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导致无节制的开垦、过度放牧和樵采,地表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加剧,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虽然气候变化增加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并加剧了治理的难度,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无疑是产生这些问题最重要的主导因素。这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够解决群众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就能大幅度降低人口对土地利用的强度,从而缓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使退化的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并逐步得到恢复,这样的生态恢复才是稳定的、可持续的。因此,李凤民和他的干旱农业生态团队把研究集中到解决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根本问题,把解决群众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作为他们研究最重要的着力点,并为此努力了近20年。

2011年,李凤民率队参加ICARDA会议并签订联合研究中心协议。

  现在,在各级政府和各类科技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西北旱地农业区粮食生产已经从过去长期的粮食输入地一跃而变为粮食输出地,成为全国粮食/食物生产增速最快的地区,并由此吸引了很多领导和专家的关注。近年来,李凤民和他的团队已经把目光转移到了下一个10年或20年新形势下我国旱地农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对策上。

  “中国是世界古老文明重放光辉的典范。之所以有如此重大成就,其根源就在于不断地深入认识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审时度势,扎根中国实际,不为外界影响所动,选准自己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奋斗。对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是如此,对一个团体或个人又何尚不是如此!”李凤民说的很坚定。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华民族为了寻找正确的道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和奋斗,现在我们的道路和目标清楚了。实干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李凤民说,不喧哗,不浮躁,平心静气,宁静致远,创造国家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内外环境,发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张禹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