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社会服务工作主题年

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记大连宜华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苏跃升

发布时间:2015-04-01  来源:

放大

缩小

苏跃升捐助大连大学创新基金

  2010年的夏天,苏跃升看电视时发现,金州二十里堡镇有一位母亲养两个孩子上学,其中小儿子于力(化名)刚刚考上大学,可因为没钱面临辍学。苏跃升四处打电话,最终找到了于力,约定负责于力大学期间的所有学费和生活费。秋天,和于力一样,有5个因家境困难将要辍学的大学生,因为苏跃升的资助,重新开始了生命的旅程。

  在扶贫济困的过程中,苏跃升发现:“做慈善不能单打独斗”,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多年来,在苏跃升的带动和影响下,宜华集团始终如一地关爱着社会弱势群体。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们在第一时间内筹集300万元资金,捐助灾区;为了让社会弱势群体也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他们为85户老军人、贫困家庭和6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了生活用品;他们在“贫困母亲甘霖救助行动”中慷慨解囊,表达自己的爱心;他们向金州新区66名低保户家庭子女和孤儿捐献善款15.6万元;他们与金州新区慈善总会签约,捐赠1000万元建立“大连宜华建设集团慈善关爱基金”……在每次捐助活动中,苏跃升不管有多忙,总是要亲自赶到现场,向受捐助者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因为曾经当过老师,苏跃升心里一直有“教育情结”。2004年-2008年,集团仅捐资助学方面就投入千万余元,为学子们点亮希望圆梦校园。2010年8月,宜华集团与保税区慈善总会签约,设立“宜华助学慈善基金”,额度为100万元,践行社会责任,支持慈善事业,促进社会和谐。2011年,宜华集团与大连大学签约,由宜华集团年出资40万元,连续5年出资,设立“大连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宜华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创新能力突出的教师和学生。

  苏跃升的善举,已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他坦言:“如果说我们打造一个企业的个性,是在将企业视作一个人来塑造。那么,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企业,就蕴含着两个巨大的力量,一是自立,一是关爱社会。先自立,然后关爱社会,一个企业,应该秉承一个社会大理想。一个企业家,要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更是一种责任的告白。至今,宜华集团为社会捐款累计近4000万元。2012年9月,首届“辽宁慈善奖”评选结果揭晓,苏跃升领导的大连宜华建设集团荣获“最具爱心捐赠企业”。

  作为企业家,苏跃升把他的爱给了更多人。当年,他作为市人大代表首次参加大连市“两会”,就率先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抓好建筑施工市场‘双清欠’工作”的建议。这一确保施工企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建议,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直接推动了相关法案的出台。而早在国家还没有对建筑行业职工劳动保险做出明文规定之前,宜华就已率先开始全面推行农民工工伤、意外伤害保险,确保农民工一旦遭遇工伤或意外伤害,能够及时落实相关的待遇支付。 像很多人遇到的一样,每次捐助,苏跃升面对的并不都是感动和谢意,“有时,接受捐助的孩子会一脸的漠然,或者对接受捐赠表现出理所当然的样子。我都会坦然面对。坦然面对,是想做慈善事情的人必须有的心理素质。衣食足,知礼仪,等到受助的孩子境遇改善后,相信他们多数会理解我们的做法,也愿意回馈社会。慈善不是为别人做的,是发自内心的意愿。帮助别人走出困境能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愉悦,这大概就是‘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