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纪念马叙伦130周年  >  追忆马叙伦

至大至刚的学者书法家马叙伦

发布时间:2015-04-15  来源:

放大

缩小

马叙伦的一生,为人,一身浩然之气一以贯之;为学,致于君子之学以美七尺之躯;表现在书法之学上,以敬畏之心捍卫国学道统,一丝不苟,其书法作品,浩然之气跃然纸上。新中国成立之时,马叙伦饱含激情写下大幅作品“得宿”二字,标志着他颠沛流离、为正义流血战斗的大半生,终于安得归宿,表现出他与人民的共同宿愿得到实现。可以想见,“得宿”二字寄托了马叙伦先生何等真挚的宿愿。

1949年1月27日在沈阳,东北各界欢迎民主党派民主人士,马叙伦一同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他兴致所致即席口占一首:“叹如何高堂坐论抒长策,众志成城致太和。正德自须新礼乐,厚生宜急利机梭。且从天半悬吾眼,五十年间清大河。”马叙伦先生满怀胜利豪情,挥毫写下了这件书法作品,并跋语释文:“1949年1月27日,东北各界欢迎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余以赴政治协商会议,兴焉,即席口占。是日,初梨先生实任主席,因书以就正。马叙伦时在沈阳。”

马叙伦论书眼界颇高,时人字皆不入法眼,作书不涉唐以后一笔,论书有句云:“唐后何曾有好书,元章处处苦侵渔。佳处欲追晋中令,弊端吾与比狂且。”所著随笔《石屋余渖》对时人书画痛下贬语,谓王福厂作字如描花。又云康南海、于右任书虽不弱,康尤胜于远甚,二人恃其善书,有玩世之意,所作随意为之,遂入恶道。黄晦闻学米南宫,但得其四面,即筋骨风神,无其脂泽,将入枯木。马叙伦于沈尹默稍有好感,谓其功力不出米虎儿之上,又云:“尹默于书,正清代所谓三考出身,于右任尝比之为梨园之科班,而自比于客串,亦非轻之也。”而沈尹默评曰:“石屋先生天资强敏,精力过人。早岁蜚声文苑,震惊诸老辈。从事人民革命事业,栖遑奔走,夷险如一。而博览群书,著述不辍,临池弄翰,特其余事耳。三十年前见其笔札,已极清劲之致,为时所推,称为善书。”“而君则恣情水墨,超逸绳检,但求尽意,乃近世之王绍宗也。”

马叙伦书法作品《陆龟蒙诗》

马叙伦一生作书,天天临摹,只要身体健康,从不间断。积数十年的经验,他写了《论书》绝句二十首,集中反映了他对书法的精辟见解。马叙伦强调起笔落笔,必须“意在笔先”,“总使吾笔下后,悠然无间,人目所至,恰当其心,斯乃谓稳,亦不俗矣”。对于历代名家手迹,他主张反复观摩其神韵,以求神似。他说:“临古人书,形似甚易,而得神为难。”由于实践了“神摹”之法,他作书不入某家牢笼,出入自由。他说:“入而不出谓之奴”,这是作书之大忌。

相传苏轼用单钩法、低捉管悬肘作小字,米芾教人学书,必令其悬肘,学者多畏其难,不愿听从。而马叙伦作书,腕肘俱悬,指臂齐运,即蝇头小字也不例外,故能使转自如,拙媚相生。为了学习悬肘作书,他主张从写壁入手。他说:“写壁实为无上善法。苟能书壁,则桌上悬肘作书,绝无难矣。”悬肘作蝇头小字,时难能可贵,古之大家多悬肘作小字,近人难以持之。

马叙伦书法作品《芩参诗》

马叙伦的四卷本《六书解例》(1931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全书悬肘以蝇头小楷工整誊写,可见书法造诣之深,实为后世之学者所难以仰及。

马叙伦在论证悬肘问题时指出:“唐以前盖尚无如今之桌椅,席地而坐,铺纸于几,其作书也,无不悬手,故不但仰可题壁,亦俯可题襟,使笔如使马,衔辔在手,控纵自如,平原则一驰百里,崩崖则小勒即止。今有桌椅,故作书者作方寸内字,几无不以腕抵桌,而笔皆死矣。甚者即方寸外字亦复不悬手,彼因不知所谓书道,亦何足怪。故今欲学书,写壁实为无上善法,苟能书壁,则桌上作书,悬手绝无难矣。盖写壁较桌上写,难不啻以倍也。在壁有尽,或竟无可书之壁,岂遂不可学书耶,可张纸于壁书之。然壁实而纸浮,书之更难,久学亦无难也。至于桌上作书,即方寸内字亦须直躬而坐,悬手使笔,初试竟不能下一笔,习久而以俯身以腕抵桌为不便矣。”

悬肘作蝇头小字,是众多书法家羞于面对的难题,而马老作书如作人,浩然之气一以贯之,笔墨超然运于纸上,朗朗如玉山上行。这是书写形式的自由王国,是精神与形体的超越,是恪守书法道统的体现。

另有一点须单以言之。“三希堂”因三件国宝法帖而得名,其中两件—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失散海外。鉴于马叙伦极高的书法文化造诣和刚正严谨的一贯作人原则,1951年周恩来托马叙伦从香港将《中秋帖》和《伯远帖》购回。

作者:孟鸿声     责任编辑:杨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