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河南省委会:“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5-09-02  来源:民进河南省委会

放大

缩小

  近些年,国家对教育公平日渐重视,接连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教育扶持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这几年对农村学校“输血”(人、财、物、培训)很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校教师外流、学生流失、学校规模萎缩、教学质量偏低等问题。农村学校日渐衰落,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并不是简单的“缺钱”和“缺人”。

  农村学校发展没有“规模优势”是公认的,真是因为学生少而办不下去了吗?多数情况下不是这样的,除了山区外的村子,平原地区低于100名学生的村小(不含只有个别年级的教学点)并不多。参照国外的多项研究成果,120名左右学生的学校就能保障最佳教育效果。依据教育部“不足100人村小、教学点一律按100人核拨付公用经费”政策,以及逐年增加的生均公用经费,按理说,这些钱用来保障学校正常运转是没问题的,特别是随着中央政府启动的“全面改善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地区校舍项目”,农村学校的部分硬件相比城市也并不差,在生均活动场地面积方面远远优于城市。然而,遗憾的是,很多教育经费并没有用在“刀刃”上,譬如很多农村学校存在每个班级都新安装的多媒体设备几乎没人会用,体艺设备生锈在仓库,实验器材长期不用等。正如有些地方反映的“我们本来缺教师,结果上面拨下来一栋楼”等现象广泛存在。这里面有财务政策的问题,也有地方政府只追求表面政绩的因素,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农村学校真的缺教师很严重吗?事实上,多数地方已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实施的“特岗教师”计划大幅提升了农村教师的师资水平。依照国家规定的师生比来计算农村教师缺口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至多算是“结构性缺编”。当然,由于历史政策原因,农村学校缺少优秀骨干教师却是事实。为什么农村学校培养不出优秀教师,留不住优秀教师?很多人认为是工资低,其实就工资而言,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相差不是太多(主要是很多城市教师有较多的“灰色收入”);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村教师得不到提高和升迁,看不到发展的希望。加之市场经济“一切向钱看”对“尊师重教”的冲击以及农村“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农村教师孤立于乡村生活之外,工作、生活封闭而无趣,甚至婚姻大事都受到影响。

  为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启动和实施了“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以及其他培训项目,但培训质量打折、工学矛盾突出、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农村教师的队伍建设和专业水平,依然是困扰农村学校发展的难题。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在解决“输血”的同时,还要着重解决“造血”问题,主要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首先,正视村小缺少骨干教师引领的问题。不少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存在“U”字型状况,年龄大的干劲不足,年轻教师缺少经验。这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在我们看到其劣势的同时也要看到优势,比如相对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成长为“全才”(多个学科都能胜任、参与学校各种管理工作)的机会多了不少;挖掘老教师的潜能,开展新老结合,搞好“传帮带”。各学校完全可以鼓励老教师总结自己的从教经历,我想除了他们的教书育人经验外,其坚守在乡村的精神,本身就值得很多年轻教师学习,这些“遗产”对文化传承和学校的发展弥足珍贵;近几年,新补充的教师,特别是特岗教师综合素质较高,正如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院长季苹教授指出的那样,年轻教师没有经验本身也是优势,因为其可塑性更强。年轻人的拼搏精神和创造力更是他们难得的优点,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其教育激情。正确引领这些教师的成长,让他们扬起理想与信念的风帆。

  其次,给年轻教师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和平台。眼下基层公务员大都能“两条腿走路”,在职务晋升之外,还有职级提升;在“教师待遇不得低于公务员”的法律规定下,我们广大下基层且有梦想的年轻教师是否也应该享受到相关政策鼓励呢?譬如,培养教育后备干部,给每个学校配上工作一定年限且优秀的业务处室“副手”,让其参与学校管理;允许这些“追求上进”的年轻老师参与竞聘区域内(包括县城)学校的领导及中层岗位。韩国政府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新任的老师都会被派到农村。为了鼓励年轻教师到农村地区,政府为他们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下过基层的青年教师在未来晋升时会有加分;在工资上会有额外津贴;五年满期后如果想去其他地区,会有优先选择的权利”。

  第三,帮助农村教师提升业务能力。除了借助校内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帮扶外,还应鼓励这些年轻教师接触最新的教育理论,“杰出农村教师并非只应是一个坚守困苦的群体,而应该是在农村找到改造社会的着力点的那些人,是能把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带进农村的千家万户的那种教师”。学校要实施读书计划,建立教师阅览室,鼓励老师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提升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开展城乡学校结对视频教研;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学科组集中备课和多媒体授课;借鉴城区教研共同体的做法,鼓励相邻不远的农村学校结对教研也是值得尝试的。

  第四,要因地制宜开设课程和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区域政府、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要帮助基层学校盘活、挖掘现有资源,有针对性地做好指导服务,譬如针对农村学校缺少“小学科”教师的情况,可指导学校尝试进行课程整合等;还可鼓励农村学校在体音美教育方面聘请民间艺人参与。另外在课时安排上也可灵活进行,如可尝试每天允许农村学校延长一小时在校时间(因为农村学生回家交通时间较短,这个时间也可以由教师辅导孩子作业)。

  第五,新闻媒体要多关注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农村学校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师年轻化、高素质化和小班化教学,新闻媒体在关注一些名校的同时,要多关注和宣传“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和身边的好老师”(《上海教育》已做了有益的尝试)。让社会和家长对农村学校和教师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执笔:张合庆 张献伟     责任编辑:杨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