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奎军:创造乡村教师终身发展和职业幸福的乐园

——基于掇刀区“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调研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5-09-02  来源:

放大

缩小

农村教育是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短板,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困扰农村教育发展,如果农村学校没有优秀的教师,处于社会底层的家庭子女就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在“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分层化的教育无疑是对社会公正的严峻挑战。提升农村教育职业的吸引力,不只是对农村教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保证人人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权力。

目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农村办学条件艰苦,长期处于“要人难、留人难”的尴尬境地,在一些偏远乡村的“微小”学校,教师队伍年龄老化问题尤其突出。二是教师专业结构失衡。学无所教、学非所教的现象普遍存在。一般情况下,语文、数学教师相对充裕。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英语、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教师则严重不足。为了满足教学需要,一些农村学校的这些专业课程只能由非专业教师教学,不符合当前学科教师配备要求,且教学质效不高。三是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人才不愿去农村学校执教、边远农村学校留不住优秀教师,工资低、待遇差、交流难、压力大、晋升难,等诸多因素影响教师在农村扎根执教。四是相关政策亟待完善。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教师待遇不优,农村教师交流不畅等一系列问题,相关政策法规层面还不配套,影响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荆门市掇刀区农村教师队伍现况进行了调研。

一、荆门市掇刀区农村教师队伍现况

荆门市掇刀区共有教师1158名,其中农村有教师453名,占39.1%。在14所农村中小学校453名教师中,35岁以下的147人,占总数32.5%,36至49岁之间163人,占总数36%,50岁及以上的143人占总数31.5%,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超过50%。“高龄”老教师,由于从教时间较长,虽有一定教学经验,但其拥有的知识面较窄,教学观念相对滞后,教学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部分教师在精力、体力、观念等方面已不适应担任教学一线的工作。

二、荆门市掇刀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几点作法

为了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农村教育质量,让农村教师留的住、教的好,近年来,掇刀区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为乡村教师终身发展和职业幸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推行“三线支点”夯实乡村师资基础

掇刀区以“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年”为突破口,夯实乡村师资基础,大力实施“改、激、保”三线支点计划,不断深化教育人事改革,着力推进城乡教师一体化进程,有效促进了乡村师资优质、协调发展。

“改”活教育人事管理僵局。一是改革编制管理,变“只进不出”为“能进能出”。2014年,区教育局联合编办、人社部门对全区乡村教师编制进行核查,共清退教师5名,调出教师6名,保证了教师能进能出,良性运转。二是改革补充办法,变“单一招考”为“引考签共进”。为满足招考大学生教师成长期间教学需要,掇刀区在做好新机制教师招考工作的同时,积极从区外引进教学拔尖人才。2013年以来,共招考优秀大学生47名,签约免费师范生12名,从区外引进优秀骨干教师44名,全部补充到了乡村学校,较好地解决了乡村教师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整体改革了乡村教师结构。

“激”活教师工作乏局。一是常态表彰。近两年,掇刀区级表彰148名;推荐市级表彰51名。二是坚持慰问。每年掇刀区主要领导组织召开乡村教师座谈会,与教师代表拉家常,问寒暖。2014年,先后走访慰问边远地区特困教师、优秀教师、退休教师45名,让教师感受到党的关心和重视。三是典型引路。掇刀区集中录制了6期乡村优秀教师事迹纪录片,在荆门电视台进行了连续展播宣传,让教师体会到了职业的幸福。四是连续补助。公开评选省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74名,建立了省级农村骨干教师补助制度,从2013年1月起实行每人每月600元的岗位补助。

“保”活师资权益弱局。一是实施了偏远农村学校教师安居工程。掇刀区投入资金239万元,实施了张场小学、雷集小学两所最偏远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新建教师周转房24套。二是实施了教师办公、生活条件提质工程。投入资金2500余万元,实施了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斗立小学食堂改扩建工程,添置办公桌椅163套,配备教师备课电脑279台,空调22台,教学班班通、20兆光纤全覆盖,实现了农村与城市一个样。三是实施了教师权益保护工程。结合《劳动合同法》,掇刀区探索建立了教师人事争议调解制度和法律援助体系;把民办学校与教职工签订聘用合同情况和为教职工购买“五险一金”情况,纳入年检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使教师合法权益得到依法保护。

(二)采取“三结合”提升乡村教师业务素质

一是“请送结合”。近几年,掇刀区多次邀请省内外专家、讲学团到农村中小学授课、讲座,讲学团专家对掇刀区部分教师的展示课进行点评、指导。参加听课的教师积极与专家互动,质疑解惑、交流热烈、收效明显。同时,掇刀区还选送部分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不同层次的培训学习,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近三年,全区453名农村教师全部参加了国培、省级“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培训,近200名农村骨干教师参加了省外高端培训和境外培训。

二是“比学结合”。2012年以来,掇刀区共举办两届农村教师基本功训练及竞赛活动、多次举办农村教师“比教学”竞赛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机会。双泉小学年满45岁的张婷婷老师,连续参加两届区级教师基本功全能大赛,获得综合全能第一名,为年轻教师树立了榜样。

三是“远近结合”。采取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2013年以来,掇刀区先后在农村义务教育段学校举办了“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小学语文、数学、信息技术”、“初中英语”、“新招聘教师”等项目的远程培训。教师参训率100%,培训合格率100%。此外,组织区内培训和校本培训,大力探索、创新区本级和校本培训方式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实施“联校协作”激发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

近年来,掇刀区打破校际壁垒,按照“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思路,采取骨干互派、理念移植、教师交流等形式,实行管理统一、财力互助、教研互动、科研联动、学生交流等办法,大力实施“城乡联校协作体行动”,开创了城乡学校同师同课新模式,激发了乡村教师新活力。

一是创新联校协作方式,变“单一式”协作为“全方位式”协作,从多个层面上联“活”乡村教育。全区在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偏远学校之间组建了9对强牵弱、一对一教育联合协作发展体。并在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域界线,从学校管理层面入手,采取资深干部与年轻干部“互挂互派”、“跟岗学习”、“顶岗交流”等办法,开展交流与协作,提升管理水平;从教育教学工作层面入手,从城区优质学校选派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到乡村协作学校全职支教,将农村学校新招考教师全员全职派送到城区优质学校“跟教”学习,提升教学水平;从教师专业素养层面入手,实行课题联合申报、互动研究、成果共享,校本教研“网络互动”、联动开展,提升了乡村教师业务能力。

二是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变“挂派式”资源共享为“一体式”资源共享,从资源弥补上联“活”乡村教育。全区建立和完善了学校发展一体互融机制、教师互学机制、教学业务互通互融机制、教学研修合作探究机制、学生课外活动一体互动机制。城区优质学校先后向对口协作乡村学校捐赠电脑46台,空调17台,课桌椅412套,援助体育、卫生器材193套,实现了办学条件的一体均衡发展。先后从城区优质学校选派了9名省级课改专家,30名省、市、区骨干教师、42名市、区学科(学术)带头人,51名市、区优秀班主任全职参与联校协作体交流,传授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从农村偏远学校选派了102名新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全职“跟岗”学习,学理念、学管理、学教学技艺、学设施设备使用、学活动组织,实现了教师素质的一体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城区学校办学条件硬性资源优势和农村学校劳动实践软性资源优势,城区优质学校邀请协作学校联合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手段培训、教学沙龙、课题研讨、科技节、读书节67场次,农村学校邀请城区协作学校开展劳动实践32场次,实现了素质教育的一体均衡发展。

三是创新干部教师交流途径,变“随意式”交流为“干预式”交流,从提升队伍素质上联“活”乡村教育。全区在协作体内构建起“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学研修模式,并在全区成立了22个学科中心研究组,6个片区学科研究基地。由区教学研究室主持,实行“六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对象、定目标、定方式,统筹制定计划表,系统开展常规管理探讨、教学互动、经验交流、校本研修、学科比武,促进干部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干预式”交流从实效上加强了管理,保障了交流活动的质量,避免了交流活动流于形式。

四是创新考评体系,变“自主式”考评为“硬性目标式”考评,从工作实效上联“活”乡村教育。重点加强了五个方面的考核,考核交流干部教师考勤是否到位、考核交流干部教师工作量是否到位、考核交流干部教师师德是否到位、考核交流干部教师示范带动是否到位、考核联校协作体发展实效是否提升。并将协作体共同发展实效与交流干部教师、校长的绩效工资挂钩,与晋升职称、评优、评先表模、提拔任用挂钩。

五是创新政策支持,变“单方”支持为“整体”支持,从工作保障上联“活”乡村教育。掇刀区成立了联校协作体协调小组,建立了协调促动机制;农村教师优先补充机制;联校协作体工作经费保障制度,挂职、交流人员绩效工资上浮激励制度;“联校协作体”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奖励制度。每年区财政局拨付专项资金用于解决联校协作体交流教师待遇。

“联校协作体行动”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活了掇刀乡村教育这池春水。在农村学校的调研走访中,教师们的言谈举止不约而同地流露出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由衷地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幸福!“我要做海绵,我要尽最大努力吸收一切好的东西,不断充实自己。”在掇刀石街道交通小学工作17年的教师吴红艳在交流日记里表达着这样的渴望。“这次交流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1年,使我受益匪浅,这将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三、完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留住乡村教师,农村才有希望。要解决乡村教师的现实问题,必须诉诸于合理的制度设计。制度的良性导向是既要保证乡村教师的收入丰足能够满足生活幸福感所需,又能保障他们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安于从教,还要使之在情感上有归属乐于从教。掇刀区“三线支点”、“三结合”、“联校协作”经验为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撑起了一片蓝天,为乡村教师的终身发展和职业幸福创造了一片乐园,结合掇刀区的实践探索,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尤其中偏远乡村以及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待遇,让农村教师收入高于当地城镇教师收,使农村教师的待遇更有吸引力。

二是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将农村教师队伍的补充作为对各级政府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要求各级政府部门每年招聘一定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以缓解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

三是建立城乡教师的交流机制。在教师编制上向农村学校倾斜,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引进新机制教师到农村学校从教,实行城乡优秀教师挂职交流等一系列措施,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四是改善农村教师生活居住条件。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集中建设具有公寓性质的教师住校周转房和公寓房,教师住宅区,以及一定数量的教师廉租房等,让教师到农村“下的去、住的安、留的久”。

(作者系民进荆门市委委员 )

 

作者:高奎军     责任编辑:杨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