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烈庆祝民进十三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  >  工作回眸  >  参政议政

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精神家园

——民进中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专题研讨会侧记

发布时间:2015-09-24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放大

缩小

  2005年11月25日巴黎传来了韩国“江陵端午祭”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由此引发了国人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反思。

  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非遗保护,留住精神“胎记”,在传承基础上更好创新?如何让非遗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9月22日,在民进中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专题研讨会上,特邀专家和非遗传承人,共同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把脉开方。专家学者们纷纷畅谈真知灼见,呼吁群策群力,不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而且要“茂盛”起来。

保护古老技艺,人才为重

  “几百年的手艺,但现在真正能做绢花精品的人数非常少。”国家级北京绢花传承人、家族第五代传人金铁铃,对于非遗传承项目后继乏人有着切身的感受,作为第一个发言人,一开始就将人才问题抛了出来,“要创造条件让年轻人能踏踏实实的去做传承技术。”

  “如何保护老传承人,让他们创造出更多的作品,同时把自己的技艺传给年轻人?”这是平阳麻笺传承人、丁陶麻笺社董事长梁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应该建立一套详细的激励机制,来破解这个瓶颈。他还建议“要通过职业学院培养年轻人爱好,从而将技艺发扬光大。”

  “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在于落地到接班人的问题上,有人才有传承,”东城区第二文化馆副馆长王敏直言,“对于最民间草根的文化,我们保护力度应该是最大的,要给予这些项目的传承人以适当的补贴,也许一笔很少的资助就能成就一个非遗的项目。”

  “在人才断层方面,其实非遗的研究人才流失也非常严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进文化论坛》副主编冯莉,谈到了非遗人才保护的另一个方面,“让我们大量的民俗学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能够人尽其才,也是我们目前非遗工作比较重要的一点。”

  “要利用现代的教育方式来传承非遗文化,要结合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把非遗的理念传承下去。”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和民俗学专家,箫放会在自己的课程里设置非遗的专题讲座,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非遗保护和传承一定和人有关系,但是这个人是包括了好几种类型的人,一个是项目本身的执行人,一个是项目的传承人,还有政府、社会力量,包括我们消费者。”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动漫研究中心主任邓丽丽表示,非遗保护发展研究的核心就是人。

作者:戴海荣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