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烈庆祝民进十三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  >  工作回眸  >  参政议政

后继乏人成非遗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传承人如何寻找接班人?

发布时间:2015-10-14  来源:团结报

放大

缩小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岁月长河中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文明脉络,又通过一个个能工巧匠口传身教,得以保留至今。然而,我国多地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目前正逐渐萎缩和消亡。9月23日,文化部举行的201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透露了一个信息:到今年8月为止,全国已有250多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相继去世。非遗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传承人群的断裂,后继乏人,形势严峻。

9月22日,民进中央在北京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专家、学者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建言献策。与会人员发言涉及非遗传承的人才断层、传承机制、非遗生存土壤、推进非遗立法等多个方面,但如何让非遗后继有人仍成为焦点。这与文化部发布的信息高度一致。

传承人老了,接班人还未找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动漫研究中心主任邓丽丽在去年做了一个课题,内容是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对策的研究。邓丽丽在调查中发现北京市在非遗继承和保护方面出现的问题首先是缺少有效的传承机制,这直接导致非遗的保护传承后继乏人。

“现在真正能做北京绢花精品的人非常少,应先解决传承的问题,把技术保护好。”北京绢花代表性传承人、家族第五代传人金铁铃在民进中央非遗继承和保护研讨会上说,很多年轻人学习了三五个月,发现没有工资,又没有地方住,就放弃了学习。

无锡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惠山泥人研究所所长赵建高也谈到:“非遗传承主要是传手艺,我们面临传统技术和技法的失传。”目前,惠山泥人从业人员,包括在职的、退休的及个体工作室、小作坊也不足百人,是惠山泥人历史冰点。在赵建高看来,非遗传承核心问题在“人”,非遗项目工作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雇佣条件,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而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持续地培养大量群体的接班人。

平阳麻笺,以山西襄汾邓庄所产为上,又叫“邓庄麻笺”,在明清时代曾被指定为皇宫用纸,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受现代造纸工艺的冲击,制作平阳麻笺的古老造纸手工艺濒临灭绝。平阳麻笺传承人、邓庄丁陶麻笺社董事长梁虎无奈地说,由于造纸厂基本设在农村,年轻人去这里工作被认为没有前途,即便是高工资也吸引不到年轻人。

“北京市东城区原来有一个统计,我们的传承人的年龄是在65岁至90岁,而且很多传承人是传男不传女,传家不传外。”邓丽丽说。

作者:万李娜     责任编辑:杨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