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庆祝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70周年  >  表彰  >  先进个人  >  广东

李亚威:那来自深圳的“楚雄女儿”

发布时间:2015-11-25  来源:

放大

缩小

李亚威(右一)与投影师在拍摄现场

  李亚威,女,笔名金豆儿,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导演。l956年9月出生,祖籍辽宁,13岁进入铁岭地区文工团,后考入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1994年调入深圳市文联,现为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00年加入民进,任民进深圳市委委员。

  2000年,李亚威被深圳市委宣传部委派到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创作已故扶贫干部藏金贵为题材的剧本,从此开始以影的方式记录彝族濒危文化,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挖掘、保护、弘扬”工程。15年来,她不图报酬、不计名利,始终坚持在云南楚雄进行文化扶贫,先后创作了近30部反映彝族文化的艺术精品,获得30多项国际、国内大奖。其中,《火之舞》获得全国电视“星光奖”、中国电视新闻奖等7项大奖,也为楚雄带来了巨大的知名度。跟踪拍摄了10年的纪录片《中国有个暑立里》获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等10个国内外大奖。纪录片《彝乡赛事》获得第十九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最佳创意作品奖”。为楚雄电视台制作的62期《文明的故事》电视专栏节目,获得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二届名优“十好电视栏目奖”。2007年她为楚雄创作拍摄的高清数字电影《油菜花开》,播出后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还获得了云南省广播电视政府奖优秀奖。2010年,她又带领深圳市文联文艺创作室全体专业作家、艺术家共同创作了以云南彝族文化为背景的高清数字电影《荞麦花开》。

  李亚威把艺术看得比生命还重,把“艺无止境、精益求精”作为价值追求。她以“拼命三郎”的劲头工作,害怕慢一分钟民族文化就会消失,对作品质量苛求到了不近人情的程度,甚至在生命的紧要关头仍坚持拍摄。她带着摄制组在平均海拔三四千米的崇山峻岭间穿梭,走遍彝族乡的10个县市50多个乡镇,行程达2万多公里,拍摄出41集大型风情丛片《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等多部反映彝族历史和文化的纪录片。《火之舞》拍到的40多位老艺人,现在30多位已经去世。

  有一次在海拔4000多米的昙花山拍《火之舞》,她得了重感冒,却丝毫不顾在高原上得感冒会有生命危险,硬顶着高烧坚持拍片,后来昏倒被抬下山,昏沉之际嘱咐:“如果我不行了,一定要把我在深圳的房子卖了把这片子拍完,我是一个人,人家可是一个民族啊!”工作人员和彝族老乡们都哭了。一起拍过片的回忆起当年经历,许多人至今将其作为一种励志经历珍藏。她曾说:“作为一个艺术家,品德有多高艺才有多高,一个人如果灵魂有了偏差,他的艺肯定高不了。”正是这种精神,让她创作出与时代同行的好作品。

  为挖掘保护彝族古老的玛咕舞,她前后8次到偏僻的腊湾村拍摄起万福老人,跟拍多年形成纪录片《腊湾舞者》。经过她抢救、整理,玛咕舞获得外界认可和政府扶持,并于2005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起万福老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为彝乡打开了一扇通往文明世界的窗口,使即将失传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将彝族风情带到世界。

  她践行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理念,把楚雄当故乡,竭尽全力开展物质帮扶和文化支边,多次拿出积蓄参与抗震救灾、扶贫帮困、文化支边,与彝乡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被人们亲热地称为“阿俵妹”。在拍摄《火之舞》时,原有的80万元投资远远不够,她不但不取分文报酬,还拉来30万元赞助,更把当时仅有的近8万元个人存款投入后期制作,自己的存折中仅剩10元钱。看到彝族老木坝村文化生活粗糙,她自资捐了2万1千元建了一个文化站。楚雄大姚县发生地震,她第一个捐款,在深圳募捐后到灾区发放。她筹捐了三万多元给武定县林业局买红豆衫树苗进行栽种,并为该县建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小书吧。她为所拍摄的暑立里村庄引入水源。又为武定白路乡策划捐赠3万5千元,开展全乡卫生评比大赛,提升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作者: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