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庆祝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70周年  >  表彰  >  先进个人  >  陕西

陈若星:永远心怀光明

发布时间:2015-11-26  来源:

放大

缩小

陈若星参加省政协会议,尽心尽意履职服务

  在陕西文化界和新闻界,陈若星的名字广为人知。

  汶川特大地震时,她以重疴之身,三赴灾区,写下了大量篇幅的报告文学作品。其壮美激昂、壮阔抒情的段落与长句,在许多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描绘丝绸之路与美丽陕西的文化散文,饱蘸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情的笔墨,屡次在全国性的征文大赛中斩获桂冠;她抒写人生迷茫与感悟的长篇散文,获得中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她还是全国以及陕西省和西安市的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十大孝子”,在父亲植物人母亲阿尔茨海默症自己罹患癌症的十几年艰难时光中,坚强面对,多家党报党刊和国家级主流媒体分别以《坚忍不拔的生命之树》《用行动诠释生命要义》《用孝心创造生命的奇迹》为题,对她的亊迹进行了报道。

  陈若星非常看重和珍惜民进会员的这个身份。“好似一颗星辰,能够放射出更加多的光和热。”这样发出光和热的过程,就是陈若星作为民进会员和陕西省政协委员履职的过程。“能够将基层民众的声音,像桥梁一样,传递到参政议政的会议上,使得政府的政策、施政举措,得以向着民众诉求的方向不断进行调整、改进和倾斜,使民众的夙愿与愿景能够逐渐得以满足与实现。”

  作为一位民进会员和陕西省政协委员,陈若星说:“我为自己制定的履职要求是:撷取最基层的呼唤,倾听最底层的声音;海纳百川,广泛踏勘,深入调研,全面掌握情况,吃透政策;在积累大量鲜活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在对国家法律法规制度框架烂熟于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履职思索与履职提案。这些提案,无一不是携带着浓浓的田野的、泥土的、草根的气息,无一不是反映着基层百姓最迫切的需要、需求和呼唤,无一不是融入了自己深思熟虑的反复考量和研判。她所提出的《关于组织生产最基本医疗保障用药》、《组建家庭养老护理员职业群体》、《关于为失能老人和残疾人设立就医“绿色通道”》、《建议酒店、餐馆为部分顾客提供呕吐袋,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环境》、《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等提案,在其履职的十一届历次两会期间,总是成为许多媒体追逐的热点和亮点。

  陈若星常说,当委员要学会向下看问题。她说,自己有浓浓的“草根情结”。2015年两会上的一份提案素材,来自商州一位叫刘建涛的农民工朋友。自担任省政协委员开始,她每年都要从基层收集提案线索。“政协委员来自人民,委员不能悬在空中,与民生不接气,对问题不调研,这样的委员说话就没底气。”

  “我不认为,当委员就要光盯着一些貌似‘高大上’的问题。民生无小事,我更愿意为基层群众做点力所能及的实事。”2008年,陈若星到陕北采风,偶然结识了洛川一位30多岁的果农。交谈中,她了解到小伙子因为赌博,一夜输光了16万元家底。为了帮助这位果农戒掉恶习,回到西安的陈若星,不时寄去文化书刊,短信沟通交流,鼓励他树立信心从头再来。最令她欣慰的是,那位果农不仅戒了赌博,还当上了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人,经常帮助他人做善事。现在,这位果农所在的村庄,已经成为了十里八乡的模范典型。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