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烈庆祝民进十三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  >  委员风采

余岚:专注,所以得到

发布时间:2015-12-04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放大

缩小

  一抹阳光进来,静坐窗前,喝一杯茶,翻读厚厚书稿,无数的节日、假日、双休日,余岚如此度过。丈夫“调侃”她:“你一天不看稿,就不知做什么了去 。”毕竟是丈夫,一语点中了余岚的特点:专注。

  余岚,民进中央委员,历任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中国中福会出版社社长。从青涩的小姑娘,到出版界的一支玫瑰;从懵懵懂懂初见柯灵老的年轻编辑,到加入民进直至担任中央委员,余岚的故事透着专注与坚韧之美。

  人生无法假设,假设余岚复旦历史系毕业后去了深圳,她专注的会是什么?假设余岚在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教医史,她专注的会是什么?假设余岚选择去宾馆从业,她专注的会是什么?假设余岚去往德国发展,她专注的会是什么?这些假设曾是她命运走向中出现的一点星光,随即而灭。最终,她专注的点落在上海辞书出版社上,目光在专业的工具书里浏览,把枯燥变成乐趣;把寂寞变成享受;把岁月变成回味。

  回顾以往,记忆长河里盛满书籍。余岚独力编辑的第一本书是《熟读国史五千年》,这是图文并茂的少儿读物,作者张撝之先生以诗歌的方式行文。这是余岚向领导主动请缨揽下的活,她用此举表明自己开始专注出版事业。之前,她考虑出国,游离在工作之外,有点在混。张撝之住在茅台路,当时那一片还很偏僻,余岚一次一次登门拜访,与张先生商议书事,深得老先生赏识,夸她:“这小姑娘懂道理有礼貌。”书出版后,市场反响不错,又重印两三次。对余岚来讲,第一次的认真投入,她所得的是被作者认同和信任,她有了信心。

  步入正道,她记着老主任的话:做编辑,就要有好的书立起来。2002年,她参与上海社科院合作的《上海大辞典》,当时她还只是个普通编辑。整整五年,与专家的合作,使她视野拓展;对上海的梳理,使她领悟深厚。这本书见证了她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尤其是全书最后的把关,近1000万字全部由她承担,老主任退了,意味着这本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她。一本书是一场历练,这场历练的结果是:锻炼了驾驭大型工具书能力和丰富的人脉。

  30多年,每天日出日落,余岚浸润在这样的人生之中,如日本电影《编舟记》的内容,为一个“爱”字,出版社的编辑深入到社区、餐馆,听人们聊“爱”的涵义。余岚感触、慨叹,因为这是写他们出版人的故事。余岚何尝没有这样的经历呢?面对词条中在对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一职的叙述,她仔细推敲,通常表述为:蔡元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辞去职务,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这已经是一个固定的句式。余岚却发现有疑问,她询问北京大学的朋友,查阅有关蔡元培的年谱,得到了准确的答案:实际上蔡元培1916-1927任北大校长,只是在五四爆发初期短暂辞职,之后继续任职。

  余岚坦言她职场的心灵鸡汤:拼命做事,策略乖巧。“但也有不乖巧的时候。”不久前,余岚参加世纪出版集团的会议,她在会上斗胆向集团领导提了自己的想法:“辞海19版2015年就要启动修订,领导是否设想过它出版的形态是什么?是数字化出版还是传统纸质出版?我认为新一版启动时要打破常规,如果还是依照原来的思路来做,前景不容乐观。”领导有些尴尬,余岚意识到自己闯祸了。这是她对出版事业热爱的真心所然,对辞海的感情所然。最后,集团领导采纳了她的意见。

  这样的“不乖巧”,其实难能可贵。领导懂得接纳,也是一种胸怀。对余岚来讲,专注,包含着担当,这份所得更有份量。

  谈到与民进先辈柯灵的交往,余岚感慨万千。很多年前,为一本书约请柯灵作序。当时的余岚,不知柯灵的份量,以她年轻的阅历,她简单的理解去索要一篇序文,去面对一个90高龄的老人。到了柯灵家门口,老人耳背,听不见门铃声,余岚求助于锁匠开门而入。这一见,她明白了“敬畏”的概念。柯灵这位报业前辈矢志一生追求的就是社会担当,这种力量冥冥中渗透余岚的人生。她从内心敬畏直言者、诤言者,如邓伟志,如赵丽宏,她最终选择加入民进,汇入到他们之中,有了自己政治生命的专注点。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