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6两会专题  >  声音

朱永新委员:

教辅评议滋生腐败 应取消还学生自主

发布时间:2016-03-05  来源:财新网

放大

缩小

    地方保护盛行、变相强制征订、教辅评议腐败......针对教辅市场的常见乱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交出了一份提案,建议取消各省的教辅评议制度,还学生、家长自主选择权。

    在中国的应试教育环境中,教辅材料是一种廉价的助学工具,使用普及。中国有1.6亿多中小学生,绝大多数都使用过教辅。巨大的市场,吸引无数企业进入,但也出现了上述乱象。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研究员鲍红经过多年调研发现,教辅市场问题的根源,在于其采购方式。当前,教辅材料的购买方式有两大类,一是市场零售,约占20%;二是统一代购,约占80%。统一采购的教辅材料,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推荐。鲍红表示,虽名为推荐,但实际有较大的强制性。

    而教辅采购作业,目前主要依循的是2012年制定的“教辅评议”制度。

    2012年2月23日,由教育部牵头、四部委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省级教育部门应成立一个教辅图书的“评议委员会”,对本省市场上的教辅材料,评出一套优秀教辅“目录”;各地市的教材选用委员会,再从省级“目录”中,选出一套教辅“推荐”给学校,由学生“自愿”购买。

    朱永新在提案中表示,在各地实践中,该制度引发了许多问题。

    其一,择优推荐变成了地方保护,阻碍统一、开放大市场的形成。在各省评议中,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真正优秀的品牌很难进入,由于缺少竞争,造成各地推荐教辅材料的品质普遍平庸。

    鲍红在调研时了解到,某家国有教育出版社的教辅在进入评议目录后,订货量便确定下来,制作材料时也不再需要“调研市场,调研读者,辛辛苦苦策划”。

    其次,原本应该属于自愿购买的教辅材料,在现实中变成强制征订。尽管教育部要求的是:地市教育主管部门从省级评议列出的目录中选择一套教材,由学生自愿购买,学校不能从其他渠道采购。“但教育主管是学校的上级领导,推荐成了强制,学校已没有选择权,学生自愿购买更成一句空话”。

    朱永新的提案中提及,一些地市根本不征求学校和学生的意见,直接统一配发教辅材料。只是为了要显示程序合法,才要求学生签一份“代购协议书”。

    在调研中,某民营教辅材料的直销员告诉鲍红,有的学校迫于教育局的压力,也会买一部分,但发了也不用,还要再买。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此外,评议权和选购权的高度集中,也容易使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形成寻租空间。例如在2015年12月21日,成都市中级法院开庭审理了四川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何绍勇涉嫌滥用职权、受贿一案。据案卷材料显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多家出版、代理机构,为了进入四川省中小学的教辅、教材目录,都向何绍勇支付了现金贿赂。

    因此,朱永新在提案中建议,应取消各省的教辅评议,让选购教辅与否、选择哪个版本材料的决定权,回到消费者─也就是学生和家长手里。他认为,教辅应该交由学生及其父母自主选购,读者“花自己的钱办自己事”,一般“讲节约也讲效果”。

    而如果教学中确实需要一套统一的教辅材料,朱永新建议,可将其推荐权交给该科的任课老师。“他们与学生利害相关最大,利益诱惑最小;同时,他们权力最小,受到的监督最多,一切问题才能降到最低”。

作者:盛梦露     责任编辑:刘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