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王伟明:外显于形做事 内化于心做人

发布时间:2016-05-10  来源:

放大

缩小

为祖国医药事业奉献 在参政议政中双岗立功——王伟明

  王伟明,女,博士,研究员。现任民进黑龙江省委副主委,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卫生部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剂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剂型改革基地主任,“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家级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专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报》杂志理事。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个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优秀继承人、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获得者、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王伟明继承不泥古,弘扬不离宗。近30年来默默奋战在科研一线,以北药资源为基础,以新产品研发为核心,以科研创新为推动,带领团队大力发展祖国医药事业,为百姓谋福祉。从1988年研制“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开始,共有2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7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给制药企业,为企业带来直接产业化效益多达30亿元,打通了科研与企业的通道,释放出科研成果巨大的能量和潜力,推动了黑龙江省医药科技产业化进程,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近年来,她承担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科技攻关重大项目、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黑龙江省自然基金重大项目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围绕恶性肿瘤、耐药病原菌感染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针对高寒地区儿童支原体肺炎多发,研制了中药新药“芩百清肺浓缩丸”;针对东北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研制了中药新药血畅胶囊;针对恶性肿瘤等发病广泛、危害性大的重大疾病,以道地药材青龙衣为主要原料,研制了中晚期胃癌治疗型中药新药青龙衣胶囊。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培养研究生40余名,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

  王伟明根据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和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养生需求,以药食同源科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纳豆、玉米须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研发大健康产品。先后研制开发针对高血糖、高血脂、胃肠功能紊乱、酒精性肝损伤、睡眠障碍等高发人群的纳豆系列产品;将道地药材与食用菌进行双向发酵,推出了刺五加茶、网友含片、豪饮含片、玉米须等系列保健食品;开发了溶栓降脂、防止骨质疏松,改善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的系列产品。

  王伟明把科研工作与参政议政能力有机结合,积极参加省委组织的各项活动、会议及学习讲座,积极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努力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能量。她把健康养生工作作为民进医卫支部近两年的重点工作,组织支部参与制定了《黑龙江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实施意见》,该意见中对未来5年黑龙江省健康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组织支部成功协办了首届“两岸四地大健康养生论坛”,向港澳台学者推介了黑龙江的北药资源与优势,也与相关学者达成共同开发研究的初步协议,进一步推进黑龙江省北药资源的宣传和开发。安排支部专家为广大村民进行了大健康知识讲座。

  作为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黑龙江省区域负责人,她带领黑龙江40个试点县(市)、区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收集了区域内资源种类、分布、数量、流通量和价格等信息,对于摸清黑龙江中药资源家底,促进北药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组织支部同步开展了全省中药材种植情况调查,初步摸清了家底;配合国家局举办了“大健康”大兴安岭论坛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技术中心(联盟)成立大会。为更好的落实关于推进发展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产业的精神,连续两年向省政府提交关于发展北药产业的若干建议。她还组织支部在黑龙江省加格达奇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协助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和黑龙江中医药科学院组织召开了“推进发展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产业专题座谈会”。为了进一步提高建言献策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对四川省、贵州省中药材种植及中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学习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关于推进发展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报告》。

  此外,王伟明十分重视团队建设,组建了黑龙江省第一个符合GMP标准的现代化中试基地,该中试基地是以中药科研为主体,中试产品试制、对外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新型中药研发基地。在中试基地基础上,购置3000万元仪器设备,建立了中药多途径给药剂型创新开发平台,并被科技部评为中药研发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具备5种给药途径,20种剂型的研发和中试生产能力。她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充分调动全所师生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在团队建设和教学条件、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