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建设我国气象灾害预警终端的提案

发布时间:2016-05-12  来源: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

放大

缩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气象灾害已成为社会经济的最大破坏者之一,造成的损失数量每年达到2000-3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以上。2010年我国因灾害损失更是达到5339亿元。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意见》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建设气象预警信息体系,加快气象预警信息传递接收终端建设。

  气象事业发展的历程证明,防灾减灾,预警先行。国际经验例如日本的防灾减灾工作,也是重点围绕预警,相对于减灾,在重大自然灾害中保护民众生命,预警是否有效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由于预报预测技术的进步和水平的提高,气象预警信息的准确度已得到大幅提高。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建立了气象预警信息专用频道和高音喇叭广播等配套预警系统,其优点是全国民众熟悉、便于收听;缺点是投入巨大,且不能主动控制播放,紧急情况难以随时随地通知到每个个体。我国由于同类信息传播的途径基础设施投入有限,导致覆盖范围、沟通效率低下,存在“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困境。正因为气象预警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到预警最终对象的手中,从而无法及时规避,造成巨大人员和财产损失,使国家的气象预警工作常常功亏一篑。舟曲泥石流灾害和南方冰冻灾害都是沉痛教训。

  目前我国在灾害预警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有:

  一、目前已有的预警信息传播体系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及农村大喇叭。其整体特点是:白天多,夜间少;城市多,农村少;被动多,主动少。尤其是后半夜,紧急情况没有直通民居的预警。农村大喇叭有主动预警,但其覆盖半径仅15公里,投入使用后维护较难,一年后使用率很低。

  二、在重大灾害发生时,断电、基础设施损坏常伴随发生,如四川大地震以及南方冰冻灾害中,几乎所有信息传播手段都受到不同原因阻碍,极大影响了减灾救灾效果。

  三、重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的特点是越临近越准确,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3个小时内的预报准确率最高。由于我国许多边远农牧区接收不到手机信号,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只有无线广播的工作效率能够做到信息短时全覆盖。

  为此,建议:

  一、建立全国性的以无线广播为主要手段的终端气象预警体系,构建使用具有预警功能的收音机为终端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即以我国现有广播体系为基础,建立包括农牧林区居民以及易受灾地区城乡居民在内的预警信息发送接收体系,以达到“灾前预警减灾,灾后沟通赈灾”目的。同时,该平台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很好地实现传递政策信息、法律农科知识等功能,成为政府做好民生工作的得力工具。

  二、气象预警体系应由国家气象部门牵头完成布置,以利于达到快速推进与准确布点的目标。

  1.现有广播平台每个站点覆盖半径达150-250公里,基本涵盖了我国全境,可以直接利用,无须再投入人财物进行网点重复覆盖,更加符合我国农村牧区地域辽阔的实际情况。

  2.预警终端具有自主发电(手摇式)和无线电波远程控制开关功能,能够实现长时间待机并主动预警的功效。实际上,该设备已由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研发成功,并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等地农村牧区和四川雅安地震灾区取得了良好的试点效果,使广大农牧民和受灾群众极大受益。考察国内现在已有类似产品,均已能够满足上述基本需要,可依托气象部门各县所在的气象信息员和气象助理员体系发放该设备,实现项目的快速启动。

  三、可考虑在灾害频发的省市进行试点,由国家发改委立项,中央财政拨付50%、省自治区承担30%、市县承担20%资金,试点一年。之后根据试点情况在全国气象灾害多发的省市进行推广。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