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中央:关于加快制定《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政策措施的提案

发布时间:2016-05-12  来源: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

放大

缩小

  《中国制造2025》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国家战略。要实现这一战略,最重要的是要抓好人才培养。经过大量国内外调研,如下情况值得我们重视:

  一是持续的人才培养计划是德国工业4.0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为推动工业4.0,德国制定了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从产、学、研,以及基础技能等各环节均有相应的措施。我们看到,“德国制造”的成功,离不开富有活力的高水准技术工人,其人才结构合理,即从顶端提出系统设计思想的科学家到底端操作层面的技术工人,呈完整的正金字塔结构。德国大约200所应用科学大学从事科学研究,他们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以培养制造业实用型人才为目的。德国注重推行双元制应用技术人才教育,学校和企业联合展开教育及实训,学生不经过企业实习不能毕业,使学生出校门即可投入工作。在职教育为中专、大专生提供了后期教育提升的和个人发展的路径,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实用型人才。德国企业法规定企业有责任为社会提供实训岗位,企业提供实训岗位可获得减免税收的奖励政策。 德国有大约50万家企业向年轻人提供培训, 有80%以上的培训岗位由中小企业提供。以上这些,为德国制造业和工业4.0的成功建立了完善的人才体系,奠定了雄厚的人才技术基础,其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二是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的缺乏将阻碍《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进。与现实《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相比,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缺乏领军人才。培养培训机构萎缩,不重视职业技能,大国工匠奇缺。我们看到,随着我国传统制造业领域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转型,取消了企业办校培养技师人才的传统,导致技术应用人才队伍有序培养断层。一些以传统工科专业为主的名校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向金融、互联网等专业,对传统工科专业实施了一系列压缩招生人数等做法,使得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严重缺失。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认为会严重影响《中国制造2025》落地生根。

  通过对德国相关领域的调研,以及对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分析后,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重视与德国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培训,并将此工作列入国家“十三五”相关规划中。我国的工业标准和体系与德国相近,选拨制造业各领域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赴德国培训,加大力度培养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及应用系统开发人才。将《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列为国家认可的职业培训,为参训合格人员提供补贴政策,将这些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在企业的技术积累和应用实践,快速的转化为《中国制造2025》所需要的系统技术能力,着力培养系统级和总体级人才。发挥民间国际合作的作用,鼓励社会办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德国工业4.0培训机构和研究机构合作,加大制造业人才培训引智力度,联合办学。国家相关部门对民间培训机构进行资格认定,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补贴,鼓励民间机构建立《中国制造2025》实用型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基地。

  二是国家加大对现有技术类职业院校的升级改造,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应加快建设《中国制造2025》实训基地,发挥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优势,培养综合性人才,科学合理地设置与《中国制造2025》相关的课程,开展实训科目,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深刻领悟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具体实施技术路线和方法论。院校建设的《中国制造2025》实训基地需要为在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中国制造2025》相关智能制造技术理论和实操培训。

  三是国家为接收实训的企业提供补贴及减免税政策,促进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重点。将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实习紧密联合,职业院校的学生经过企业实习才能毕业,毕业后则可立即投入工程设计研发工作。建立培养实用型制造业技术人才新模式,可发挥企业的作用,使之在为职业教育提供有偿实习服务的同时,方便自身择才用人,创造一条企业和职业教育结合发展的新机遇和新途径。

  四是出台政策,把实训基地建设纳入《中国制造2025》的创新中心和孵化中心的建设中。提供相应的支持政策和财政补贴,促进《中国制造2025》自主知识产权的针对不同工业领域的工具及应用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推广。

  我们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建立完善中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加快《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的实现。

作者: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