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林晓芳:她,有一颗火热的心

发布时间:2016-05-12  来源:

放大

缩小

林晓芳在美国西雅图访问亚马逊公司

  林晓芳,女,45岁,研究员,2012年加入民进,欧美同学会会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主任、中国出版网副总编,曾挂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2001年,踌躇满志的她,怀揣着金融证券业与新闻出版业的两个梦想,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第二年,面临在金融证券、新闻出版两者之间的艰难抉择,最终她放弃了高薪诱惑而选择了挚爱而清贫的新闻出版事业,义无反顾,尽职尽责,一路走到了今天。

  捧着一颗火热的事业心、责任心,她全身心地投入,累并快乐着,为了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无论在哪个岗位,一直勤于实践,甘于奉献,无怨无悔。做新闻,她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赴地震、救灾、煤矿、污染水源现场,到灾民、下岗职工、拆迁农民、受害者家里……秉持正义的理想情怀,她笔下多披露内幕,扬善挞恶,又不乏赤诚中肯,正因此,她养成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热心执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内心。做出版,她策划专题,眼光敏锐、笔锋犀利、针砭行业时弊,总是率先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浮夸的排行榜、转企改制的胶着状态、集团化的背后隐忧等,并大胆提出对策建议。由文章识人、因观点同人,使她在行业内积聚了广泛人脉,几乎每家出版社、很多期刊社都有她的朋友。

  在这个舞台上,她绽放着炫目的光彩,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单位,她被领导称为“拼命三娘”,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聚焦实践 勤于创新

  做杂志,要嘴勤、腿勤、脑勤、笔勤。在《出版参考》工作期间,林晓芳养成了这种好习惯,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010年底,从英国留学一年回来后,她不再从事杂志编辑工作,而是投入科研工作。但,埋头斗室做科研岂是她的志趣所在?经世致用、助力实践,是她的一贯追求。如何强化问题导向,使研究助力实践发展,才是她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

  组织沙龙、培训和会议,针对专题、精英聚会,才能将科研做得更有新意、更接地气。她逐渐将研究思考的兴趣聚焦于互联网、数字出版、图书电商等现实针对性强的问题,忙得不亦乐乎,逐渐找到了研究与实践结合的着力点。在自己原来主持的互联网年度报告基础上,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阅读行为模型研究》,联合技术企业,潜心研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编写《互联网与数字出版研究指南》,迄今连续出版2013、2014、2015三个年度,在业界具有首创价值,为行业发展提供宝贵的学习参考手册,赢得充分肯定。

  在十九届、二十届两岸四地华文出版年会上,她作为大陆代表,就互联网与出版、数码印刷与个性化出版等前沿议题发表演讲,受到香港出版总会会长陈万雄等与会者称赞。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论坛,在各种行业活动经常活跃着她的身影,贡献着她的智慧。

  参政议政 勇于担当

  新闻出版业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是公益性很强的事业。新闻出版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社会鼎力支持。作为业界一分子,为新闻出版业繁荣做一份贡献,借助宝贵平台,发挥桥梁作用,积极履行责任担当,这方面应做、可做的太多、太多了。

  怀着急切的心情,甫一入会,林晓芳就冀望着在参政议政、服务社会方面大显身手。但从写新闻稿、写论文转向撰写建议提案,没那么顺利,要不太像论文,要不就是自己都通不过,哪敢交上去?碰壁是难免的,一些建议信息“胎死腹中”。幸好,在丰台区工委刘占良主委、北京市委李焕喜副主委等领导的指导鼓励下,一件件精心撰写的提案建议激起可喜的涟漪:《规范少儿出版 建立准入制度》提案,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当面答复,并推动了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少儿出版物大检查;撰写的《建议对文化产业扶持专项及资金使用严加管理》,得到北京市委批示。《关于加快建设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建议》,得到北京市委领导批示,北京市委班子为此专门开会督办该基地以及本市相关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进度缓慢事宜。撰写的关于“社团冒用联合国、国际等名义实施欺诈行为的反映”被民进中央采用;《关于启动中华古籍数字化国家工程》的建议被北京市政协、民进中央采用,并作为“两会”提案提交,得到积极响应。

  牵线搭桥 甘于奉献

  有了好的思想,提出好的建议只是一个开始,归根结底是要解决问题。没有执行,一切都是空的。提建议的人往往最清楚个中原因,协助解决问题就有优势。林晓芳不仅利用参政议政平台积极发声,还努力推动建议提案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关于加快建设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建议》被采纳后,她充分发挥自己挂职的优势,积极协调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与丰台区政府,承担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与丰台区政府建设基地核心区的撰稿和筹备工作,并配合榆树庄村协调关系,积极推动基地与本单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数字出版基地提供技术标准保障和研究平台。

  因组织或参与业界各种沙龙,以及与国外同行交流广泛、人脉丰富,林晓芳热心为行业各方牵线搭桥,对接合作项目,乐此不疲,苦在其中、乐在其中。当听说有出版社要培训缺师资,她积极推荐,帮忙联系;出版社项目验收缺标准,她找来优秀范本,提供参考资料;期刊社如何界定版面费收取的合法与否,她与专家探讨,并给出解答;遇到前景好的项目,积极推荐给一些投资基金,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支持。当陪同英国考古专家参观故宫时,听到考古专家对故宫建筑保护不到位惋惜,她随即积极联系故宫,牵线合作,希望将英国的修复技术尽快引入中国,商榷完善、提高保护文物遗产的手段。

  这些都不是份内之事,也没有任何报酬,完全是一种奉献,但当她觉得为别人提供一点帮助,可能减少很多遗憾,能培养一批英才,甚至成就一个企业时,自己虽然辛苦一点,也总是感到特别有意义、特别快乐。

  十多年沉浸在出版业中,适逢当前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高潮,当年曾经在金融证券业与新闻出版业左右徘徊的她,试图找到那个发挥更大价值的契合点,“会当凌绝顶”,俯瞰出版业。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