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7教师节  >  2017教师发展论坛  >  观点

李中国:省级统筹,校地协同是地方高校教师供给困境的破解之策

发布时间:2016-09-07  来源: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

放大

缩小

  地方高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主力军,肩负着为基础教育等培养供给合格教师的神圣使命。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和社会对优质教育诉求的持续攀升,地方高校教师培养供给侧面临着供给结构失衡、供给组织消散、供给质量滑坡等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与进程,亟需剖析与解决。

  据调查,教师供给困难是面临做大困境。

  一是供给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产能过剩;性别失衡严重;学科分布不合理。相关学科教师短缺严重影响着中小学教学质量,也对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是供给组织消散。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中心地位丧失;培养组织肢解;实训基地缺损;建设缺损。

  三是供给质量滑坡。新任教师岗位胜任力堪忧。一是学非所教;二是教无办法;三是技能面窄。

  通过分析,教师供给困境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省级统筹主体缺位,供需结构难以契合。供源于需,科学的供给结构取决于在明确需求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统筹。但高等院校与地市人社、编制部门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统筹教师供需双方的省级主体缺位,有效的教师供需信息网络平台没有建立,双方对教师供需信息的掌握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

  二是新型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滞缓,供给载体乏力。建设什么样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仍旧迷茫;谁来建设新型教师教育体系没有明确;对如何确保师范生的培养供给质量缺乏监管;

  三是校地协同培养执行不力,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协同培养的机制缺乏监管;协同培养内容不够全面。

  为此,破解教师供给困境的策略有:

  一是强化省级统筹,充分发挥省级人民政府统筹教师工作的特有功能与上位优势。以省为单位研究教师供给,有利于因地制宜,增强实效性,克服“一刀切、齐步走”。

  二是明确责任主体,统筹省级有关部门的教师供给职能。在省级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立教师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设置教师、学科、专业布局,整合优化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创新资源共享机制。

  三是加强“校地”协同,推进新型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整合高校内部教师教育资源,建立教师教育学院;优化高校和地方教师教育资源,建立省级教师教育基地;整合区县教师教育资源,建立县级教师教育基地;遴选优质特色学校,健全实践实训基地。

  四是改革生源遴选方式,提高生源质量。设置免费(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实行提前批次录取;实行初中起点六年、七年一贯制订单式培养,招录优秀初中毕业生;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的方式,选拔优秀在校大学生进入师范类专业学习;保障男性生源比例,克服性别失衡;实行“高考、会考、面试”相组合的“三位一体”招生机制,把高考成绩、会考成绩、面试成绩按5:2:3的比例,汇成高校招生总成绩。

  五是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提高协同效果。强化用户意识,凸显政府统筹职能,建立政府、高校、中小学校(GUS)三方联动机制,深化全面合作内容,提升教师培养质量。重点推进校地联盟系列活动:校地联盟-课堂对接;校地联盟-协同教研;校地联盟-兼职任教;校地联盟-资源共建。

  六是强化实践实训,提升从教素养。整体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把教育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实践内容。丰富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体验,提升教育实践效果;创新实践实训形式:积极开展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开发优质教育实践资源、建设师范生自主研训与考核数字化平台、探索全息角色扮演实战演练模式、拓宽教育实践渠道,开阔师范生视野。

  (作者系临沂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博士后。本文有删减。)

作者:李中国     责任编辑:谷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