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是书香能致远

著名书法家林阳的诗书情怀

发布时间:2016-12-05  来源:神州杂志

放大

缩小

  七月的雨后,北京的天空湛蓝湛蓝。在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办公室,伴随着沁人心脾的茶香,与著名书法家——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林阳老师畅谈诗书画印,让人大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家学渊源一脉延,名师指点渡迷津

  林阳出生在诗书世家,家学渊源深厚。爷爷原是国民政府的科员,新中国成立后,当时这样出身的人很少有工作,爷爷却凭着一手好字进入历史博物馆工作,文革以前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展览说明,许多都是爷爷书写的。爷爷每天只上半天班,月薪却高达70元,足够一大家子一个月的生活费。

  爷爷是林阳的偶像。在小林阳的心目中,爷爷的字最好看,比“红模子”都漂亮。在林阳上幼儿园的后期,爷爷开始让他写红模子。写得好的,爷爷便会在字上画红圈,并奖励一分钱。上世纪60年代初,书法并不普及,学龄前儿童习书更是少见。也许是天性中对书法的爱好,也许是爷爷的偶像效应,也许是这一分钱的诱惑,林阳坚持了下来,到上小学的时候,字已经写得有模有样了,还积攒下了不少一分的硬币。

  有时候,小林阳也很想到院里和小朋友一起拍三角、耍冰棍棍儿。上小学时正值文革早期,天下大乱。但家里一如既往地要求他写毛笔字。每天下学后用小楷写一篇文言文的《愚公移山》,等写完这篇小楷,外面天已经黑了,小朋友们也都回家吃饭了。那时,窗外小朋友热闹的嬉戏声,声声入耳,毕竟也是个孩子,林阳常常心里像长草一样,字也写得不成样子,为此,他曾挨过疼他爱他的奶奶的戒尺。谈起往事,林阳笑了:“今天想想,那时奶奶对我的要求实际上是要坐得住,并不在意字写得如何。书法练的是什么?学习书法实际上在修炼人的内心世界。”

  一晃就到了中学阶段,林阳遇到一位好老师——历史老师张茂松,张老师写一笔好魏碑。林阳被吸收到书法组,写柳体,写魏碑。与此同时,林阳开始学习刻印,自己去书店买了吴昌硕的印谱,父亲又给了他一些汉印的书。著名画家任率英先生是父亲的同事,又是邻居,也鼓励林阳刻印,并把林阳刻的印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这对林阳是不小的激励。今天,在任率英先生的工笔画中,还能看到林阳当年稚嫩印章的痕迹。

  也就是在林阳上中学以后,父亲开始指导林阳写字。父亲林锴,是黄宾虹、潘天寿的弟子,是极有声望的诗书画印全才。父亲的书法功力深厚,特别是他的草书,纵横捭阖,错落有致,扁正方圆,渐浓渐淡,宿墨新墨相间,楷隶行草穿插,变化万千。作为画家,父亲十分重视纸面的视觉效果,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直至整幅的视觉感觉。父亲的书法有着良好的基础,加上父亲作为艺术家的悟性,在一段时间内,他的书法曾起到引领潮流的作用。

  对名满天下的父亲,林阳自然是十分佩服的,但却并不喜欢他的字。特别是当父亲私下对林阳说爷爷那馆阁体的字有些“匠气”时,林阳在很长时间里都难以认同。后来长大了,书法修养提高了,他才懂得,这就是普通书法和书法艺术的分野。

  父亲的字,林阳是慢慢喜欢起来的,直到有一次看到父亲写在怀素《自叙帖》上的小楷——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欧颜柳赵的小楷,他觉得非常好看,才开始折服于父亲的书法艺术并从此决意追随。有问题请教时,父亲的只言片语,常常为他点拨迷津。到农村插队时,林阳开始试着写草书——那种有点像父亲、又不很像的草书。林阳说,直至今日,他的草书仍有父亲的影子。父亲还特意为林阳刻了近十方印章,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莫大祝福和期待。在父亲长期的熏陶下,林阳的书法渐趋厚重、内敛、大气而富有质感。

  “我写字真正开悟是在上大学期间。”林阳说,“当时国家刚刚改革开放,父亲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天天画画写字,许多新鲜的发现或新出土的文献,总能在第一时间看到。”

  有一天,他在父亲办公室看到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非常喜欢。汉简的出现,更让他爱不释手。那时,专门的字帖市场上还没有,父亲放大、双钩了一本汉简临本,装订好供他临习,还挑了一部分老字帖让他选。他一眼就看中了黄道周的《孝经》,感觉黄道周小楷格调高古,书卷气重而又没有方巾气。他一遍又一遍地临习,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奥妙。“父亲很少夸我,对我的小楷却很认可。”林阳说,“多少年后,我才知道,黄道周也是福建人,是我的同乡,明末抗清英雄,在狱中曾写了五十多遍《孝经》,他对潘天寿的字有很大影响。作为潘天寿的学生,父亲的字又受到潘天寿的影响,我喜欢黄道周的字看来也是冥冥之中的选择吧。”

  但是,当时的书法环境与氛围,仍是欧颜柳赵的天下,是魏碑的天下,绝大多数人没听说过黄道周,因此,在那个时候,写黄道周是一种艺术探索,是一种孤芳自赏。果然,1981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书法大赛,林阳的作品不被学院认可,未送去参赛。这让林阳倍感失落。然而,30年后,当人民美术出版社举办五十周年社庆作品展时,林阳拿出大学期间写的小楷《长恨歌》参展,很多书家都对这幅作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在草书上,林阳一方面取法家学,从父亲的草书里学到了很多;另一方面,他又在临习古帖的基础上,向当代名师学习。林阳与沈鹏先生既是世交,又是同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前去讨教。请沈先生指出自己的不足。林阳说:“常得高人亲点,使我受益很多。”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书家不同于一般书家,他们的书法中多以画入字,有更多的画意。像画家林锴先生、黄苗子先生的书法,在传统的书法中更注意视觉的冲击。沈鹏先生虽不是画家出身,但他的书法作品不论是字的结体,还是谋篇布局,都很讲究现代视觉艺术中的平衡和新意。林阳在美术出版岗位上的阅历和成就,在与书画朝夕相处中对绘画的谙熟和鉴赏,无不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有潜移默化的体现。

  在书法创作中渗入美术元素,古已有之。清代周星莲说:“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也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林阳正是以画入书的不折不扣的践行者。他说:“书画同源。书法与绘画不同,但书法又和中国画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造型和笔墨。造型是你对字型的理解和掌握,笔是毛笔的运用,墨是对墨色的运用。”林阳自觉以画入书,以画家的眼光看待字体的结构美,篇章布局的美,将自己对以画入书的独特理解运用到书法创作中。

作者:邵妙苗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