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是书香能致远

著名书法家林阳的诗书情怀

发布时间:2016-12-05  来源:神州杂志

放大

缩小

诗书传家诗言志,墨随堂里墨随心

  林阳的书斋名为“墨随堂”,出自他撰写的一幅对联:“衣傍溪边草,墨随梦下花。”每有闲暇,林阳便进入“墨随堂”,读书,吟诗,让笔墨在纸上飞舞,度过他最惬意、最自在的时光。书斋最醒目的地方,悬挂着一块牌匾,楠木本色,石绿的篆字:“墨随堂”。这是黄苗子先生在98岁高龄的时候,为林阳题写的。黄苗子先生与林阳父亲林锴交情甚笃,所以黄苗子先生在牌匾上称林阳为“贤世讲”。这应该是老先生题写的最后一块牌匾。当林阳兴致勃勃地从工厂取出刚刚制作完成的牌匾时,手机响了,传来老人离世的消息。

  林阳的书法作品,不仅限于承摹古人的诗词警句,还通过书写的内容表达自己的心志,而格律诗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最能与书法的形式完美契合,于是,我们便经常看到林阳的书作中出现自己的律诗、绝句和对联。如今,人到中年的他,格律诗也日益精进。

  父亲林锴是中央文史馆馆员,出版过格律诗集《苔纹集》。年轻时,林阳喜欢写新诗。父子俩经常论诗,虽各执己见,但相互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林阳渐渐与父亲趋同。

  他写格律诗,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的。写了几首,自己觉得有模有样了,抄录出来给父亲看,父亲看后却不置可否,说:“这是新诗,我不懂,没法评价。”林阳疑惑:“我写的是格律诗呀!”父亲说:“格律诗不只是字数的要求,更要讲究对仗、平仄,虽说是戴着镣铐的舞蹈,但你不写则罢,要写就要讲规则。”

  林阳于是开始认真研习诗词格律。对仗相对容易,毕竟有中文系扎实的底子,平仄特别是入声、粘对等,感觉相对就难些了,普通话里没有入声,普通话四声与平上去入的对应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正迷惑的时候,恰逢春节,林阳陪妻子去看望一位中学老师。老先生将多年的研究成果《对偶与对仗》,还有一个自己手写归纳的入声字表送给他,林阳如获至宝。

  那些日子的林阳,像《红楼梦》中学诗的香菱一样,进入痴迷状态。很快,他便悟得其中奥妙,并将先前写好的几首诗严格按照诗词格律进行改造。等与父亲论诗的时候,他便将改好抄好的诗再一次呈上。父亲表面不动声色,但林阳知道父亲心中暗暗称奇,因为父亲开始坐下来,帮他修改,与他认真讨论格律诗的问题了。

  京城西山大觉寺,是赏玉兰品茗的绝佳去处,林阳自然不会错过,并有诗纪之:

  古寺依山染绛霞,

  玉兰树下试新茶。

  云移月出约相坐,

  半局手谈听落花。

  轻声吟哦,格调清新而气韵流动。

  四十岁生日那里,三五好友小聚,酒酣耳热之际,浅醉的林阳即兴挥就一首五律:

  每怀陶令念,晨起饮泉鲜。

  足踏峰三百,臂挥浪九千。

  有容心则大,不舍梦难全。

  四十谁无惑?风中自悟禅。

  是啊,圣人“四十不惑”,但作为常人,谁能无惑呢?

  林阳爱山水,泰山、黄山、香山、青城山、雁荡山、天目湖、月牙泉、三国赤壁、黄果树瀑布……无不留下他的诗篇。江南,是林阳最爱去的地方,西湖美景,更是让他流连忘返:

  西湖东畔雨酥酥,

  柳岸青青胜画图。

  若问天堂何所在?

  藕香深处荡轻舻。

  西湖细雨中的一曲轻唱,恍如世外……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常务副馆长冯远先生在欣赏林阳自书诗作时,最属意《旧作荷一首》,欣然点评道:“‘翠色池塘点点霞’,以秃笔中锋饱满写来,拙重朴厚;至‘亭亭玉立几多花’,墨色略有收滞,字型因笔划多变而略疏松放逸;而‘谁贪凉意开窗牖’,乃复笔蘸浓墨,亦碑亦草地笔笔送到,憨趣十足;第四句‘夜半香风入我家’则以简拙朴茂的字型结体收尾,碑韵神气俱现,加之渴笔率意的落款,全篇虚实相间,疏密有致,左右照应,风格朴间寓奇、厚中见趣。”冯远盛赞:“品其诗作背后的意涵,似令我见出一位志存高远、有情有义、心胸通达的林阳。既有‘无山无水无花伴,有墨有诗有梦来’蹈励自奋;也有‘最恨平生枷锁困,偏偏甘愿作诗囚’‘韶光留苦乐,从此一征鸿’‘弘文固本开新境,人美美人再百年’的坚忍不移和旷达的求取精神。”

  律诗讲究对仗平仄,而诗兴却没有规律,灵感总是突如其来。当身边没有纸笔时,林阳便用手机写诗——会议的间隙,出差的途中,甚或行走在路上,谈笑在餐桌上……随时记录诗句。写好之后,就群发给爱诗的朋友。于是,应答者、喝彩者、批评者、修改者甚众。每收到一条回复,他都欣欣然,或推敲,或交流,或再应和……一首小诗,常常能让自己和朋友快乐三五天。还有朋友因为喜欢,把他的诗写成书法作品寄还给他,或者干脆告知他一声拿去发表,他就更加快乐。

  现在,林阳的书法作品写自己诗的居多。每当送给朋友,落款时盖上“书本诗余”的印章,写上“某某先生诗书两正”的时候,他都非常欣悦。作为诗书画三栖会员,一本装帧简约而精美、由袁行霈先生题写书名的《林阳诗草百首》,由中华书局出版面世后,得到诗友一片喝彩……而淡然的林阳,又开始了新的笔耕。

  墨随堂里墨随心。随着“墨随堂主”对理想的不断追求,修为的不断精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墨随堂里一定会开出更加瑰丽的墨花。

  【人物档案】

  林阳,著名书法家。别署墨随堂主人,1958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民进中央开明书画院副院长、北京民进书画院院长。多次当选《神州》等杂志封面人物,传略入编多部辞书。

  长期从事美术图书的编辑工作和出版社的管理工作,组织和担纲多项国家重大美术出版工程。出版专著有《左编辑,右营销》、《编辑视界》、《林阳诗草百首》、《北总布胡同32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一、二)《笔墨随心——林阳诗书作品集》、《君子之风——林阳书法作品集》。2015年在北京举办“笔墨随心——林阳诗书作品展”。

  自幼随祖父习字,从少年始,在父亲——著名书画家林锴的指导下研习书法篆刻艺术。擅长行草书,尤喜魏碑、黄道周《孝经》、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西峡颂》、汉简等。

  林阳的书法,不求奇崛,而从平和中见性情趣味。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他擅长行草,兼攻楷、隶、篆诸书体。他注重笔墨之美,强调构思和布白,行笔较慢,喜欢宿墨色彩的变化。笔墨点画,结字造型,章法布局,都是独具匠心,美不胜收。特别是他书写的诗词草书,笔墨浑厚酣畅,结体平中藏奇,或避让,或俯仰,左右映带,上下顾盼,通篇气贯神完,给人以“画图难足”的美学联想及感受。他的书法既有传统书体的严谨,又有黄道周的开张和随性;既有魏碑的平直,也有汉简的灵动;他的书法不过多强调笔的提摁,在行笔时讲究藏锋,有八大山人的圆润,学者书家的内敛。他以碑入草,追求字的不同结体和布局谋篇的新意,创造自己的独特韵味,写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

  

作者:邵妙苗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