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提案

发布时间:2017-02-28  来源: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

放大

缩小

  近年来,我国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指明了“十三五”时期知识产权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但目前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还存在保护不到位的问题,不能很好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知识产权保护实效不佳,主要表现为“赔偿低、周期长、举证难”,违法成本过低,严重挫伤了创新者的积极性。

  造成知识产权保护实效不佳的主要原因有:

  一、保护效率不高、合力不足,不利于知识产权保护效果的提升。由于当前技术更新换代加快,知识产权保护需要更高的时效性,权利人期待高效率的纠纷处理。但由于执法监管手段不足、执法监管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执法监管条件不完善,影响到了执法监管效率的提升。另外,知识产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不完善。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分属不同部门,多头管理,缺少统筹协调,分头执法制约了保护水平,专利、商标、版权等执法各成体系、各管一摊,既容易造成执法空白和保护漏洞,又容易出现重复执法等现象。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衔接不够紧密,诚信体系建设、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机制等不完善,而这些原因则导致了知识产权保护合力不足。

  二、现行法律法规依据相对不足,影响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知识产权保护比有形财产权的保护难度更大,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在这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一是总体上看,知识产权的民事、行政、刑事保护措施弱于有形财产权,同时,专利权的法律保护措施弱于其他知识产权。二是赔偿制度不完善。现行专利、版权等侵权赔偿适用的“填平原则”不能弥补被侵权企业的损失和维权成本。三是政府执法监管的法定手段缺失。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专利侵权行为既没有规定刑事责任,又缺乏主动查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的手段。四是证据规则不完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权利人自行举证面临困难。五是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滞后。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速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相关部门要加快推进改革试点工作,积极研究制定支持改革试点的政策措施,加强对试点地方的指导、监督、监查和评估,统筹协调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提炼在试点期限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模式和举措,在国家层面推广实施。在试点的基础上,推进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由分散向集中转变。按照原则上由一个行政机构承担相同或者相近的管理职责的要求,整合专利、商标、版权等主要知识产权管理职能,推动形成集中、统一、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推进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进程,尽快完成修订工作;研究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可行性。通过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完善程序中的知识产权证据规则,推行行政与司法证据互认制度;推进规定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处罚手段,针对扰乱市场秩序的故意侵权行为明确主动查处手段;加强新技术、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三、尽快确立科学合理的赔偿额度认定机制。侵权赔偿数额过低与赔偿额度认定难有关,其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认定未能借鉴专业化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难以保证判赔数额认定的科学性。一般被侵权的知识产权都是有较高市场价值的,因此建议采用市场价值评估法来确定赔偿数额,由此而确定的损害赔偿数额既可以有效地补偿创新者,也可以严肃地打击侵权者。针对那些恶意侵权者或者反复侵权者,建议法院适用两倍到三倍的高额损害赔偿,迫使他们或者破产,或者回归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之中。

  四、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监管。当前时代的生产方式、交易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权利人期待“短平快”地处理知识产权纠纷,以把握最好的市场时机,获取最大的市场利润。因此需要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监管快速、便捷、主动的优势,弥补知识产权执法监管手段不足、执法监管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执法监管条件不完善等问题,提升知识产权执法的监管效率。

  五、尽快建立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立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信用标准,将恶意侵权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向征信机构公开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尽快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与企业和个人的信誉、奖励、融资、评审等其他制度挂钩,形成黑名单,建立退出机制,从而提高侵权代价,降低维权成本,形成“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局面,构建公平竞争、公平监管的创新创业和营商环境。

作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