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留住对“乡愁”的记忆与认同

——冯骥才委员传统村落保护二三谈

发布时间:2017-03-06  来源:人民政协网

放大

缩小

  “不管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还是传统村落保护,都处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之中,它们随时都在变化,随时都可能失传或消亡。我们的工作是在‘与时间赛跑’,等不起也拖不起。”对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而言,今年是第35次参加全国“两会”,其中超过1/3的时间他都在为传统村落保护奔走呼号,并将其视为自己那一代文化人义不容辞、必须要干的事情。

  盲目开发旅游导致“千村一面”

  自2012年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委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目前已公布4批传统村落名录,4153个村被纳入保护范畴。据此成立的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三个标准,落点在评定、保护和监督,并将其逐一下发到村落中。

  “做完这样的工作,好像就可以喘一口气了,可实际完全不是。”政策有了、资金到位、重视程度也表现出来了,可为什么气还是不能喘?冯骥才委员一语中的:“当这些村落被列入国家名录,成为农耕文化耀眼的代表之后,即刻拥有了较高的旅游价值。很多传统村落已经把旅游当做唯一的脱贫甚至致富之路。于是,快速上马和粗鄙化的旅游开发使得一些在城市中找不到土地的开发商涌入进来,把传统村落打造成为一种旅游商品,随之造成新的破坏性冲击。”

  国家制定的标准还来不及落实,村民还没有保护的觉悟,尚不知传统村落为什么叫传统村落、有哪些价值和意义,保护的计划还没有完全制定好就开始和旅游结合在一起。

  “历史遗产是一次性的,一旦改坏了,没办法再改回去。”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不是反科学,这是冯骥才最为敏感的,“留住乡愁,不仅是要留住村落原住民的乡愁,还有作为古代农耕大国的、整个民族的乡愁,这是最主要的。”

  改善硬件设施留住原住民

  在浙江绍兴与宁波交界处有一个山间小村落,因为要修水库蓄水,整村都需要搬迁。那是一个古村落,里面甚至有不少宋代的文化遗存。

  “村民们想请我写个村碑,留在原址。后来我听说他们在山上建了两个仓库,自发地把村里的东西都搬了出来,房子绘图造册。存放的建筑、牌坊、民居的构件都做了标号,家具、物什就连洗衣板、舂年糕的石臼都留了下来,几十棵古树也挖出来放在外面,还在村中挖了几十袋子土作纪念。”如此故土难离的感情,让冯骥才委员感到震撼的同时更被深深感动,“我们的村民真有想法,这就是写在大地之上的实实在在的‘乡愁’”!

作者:赵莹莹     责任编辑:刘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