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眼中的中国民族文化故事

发布时间:2017-03-09  来源:人民政协网

放大

缩小

  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如何更好地保护好、发展好,让这个文化精灵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委员们动了不少脑筋。

  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是一个比较集中的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茸芭莘的建议是,为人口较少少数民族设立单独的国家非遗申报通道。

  由国家民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共同颁发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中,将“人口较少民族”界定为“全国总人口在30万以下的民族”,由“十一五”时期的22个民族扩大至28个,新增了景颇、达斡尔、柯尔克孜、锡伯、仫佬、土等6个民族。

  这些民族的特点是,人口较少,很多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文化靠口口相传,非常不稳定。

  郑福田对草原文化有深厚的情感。有一个故事对他触动很大。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中蒙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当年,84岁的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辞世。

  2016年初,内蒙古艺术研究所为了纪念申遗成功10周年和怀念哈扎布,特地排演了蒙古剧《长调歌王哈扎布》。

  但遗憾在是,他们发现哈扎布生前演唱的300多首长调名曲,大部分都没有留存资料,甚至没有一张完整唱片。

  因此,郑福田在不同场合一直呼吁,以改革思维整体统筹、构建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新格局。

  比如,审议少数民族地区申报的项目时,充分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心理期待,增加精通该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作评委;完善法律制度,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全力保护国家的“文化黄金”。

  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民族文化承担的责任正在不断加大。

  政府工作报告在讲到“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特别提出要“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

  “中华民族文化体系内部的多样化,是许多地区、国家和民族都无法比拟的。这种文化上的魅力,有时比直接的经济项目合作更有效,更容易打动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丽水市中医医院院长雷后兴说,讲好民族文化故事、讲好民族大团结故事,就相当于打开了一扇窗、一道门,并且逐渐成为中外文化、经贸交流的一个桥梁。

  中的她。走过了千万里路哦,唱过了千万支歌,抵不上唱一句思念的水西谣……”

作者:杨朝英     责任编辑:刘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