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掘替代能源新“宝藏”

——记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

发布时间:2017-05-27  来源:

放大

缩小

黄震

  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牵头完成的“燃料设计理论及其控制内燃机燃烧与排放的基础研究”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黄震,1960年8月生于浙江鄞县。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家“清洁汽车行动”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二甲醚学会副主席,亚洲液体雾化与喷雾系统学会主席,“能源与动力工程前沿”国际学刊主编。

潜心研究“二甲醚”的专家

  21世纪,人类将面临传统能源逐渐枯竭、用尽的局面,目前大多新能源汽车及动力装置仍然直接或间接应用传统能源,寻找新的能源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世界难题。新能源必须具备清洁、可持续这两个条件。

  研究表明,二甲醚用作车用燃料可以很好地替代柴油工作于压燃式发动机。与柴油发动机相比,二甲醚发动机优势明显,其功率比柴油机高10%至15%,热效率比柴油机高2到3个百分点,噪音比柴油机低10至15分贝。更大的优势是,它能实现无烟燃烧、超低排放,能满足欧洲Ⅲ甚至欧洲Ⅳ排放标准和美国的加州超低排放(ULEV)标准。

  虽然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二甲醚”听上去有些陌生。但作为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石油替代燃料,可从煤层气、焦炉气、天然气等多种来源制备。如今人们对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但发展煤基清洁能源是众多学者的研究方向。从煤炭中提取的“二甲醚”无毒含氧,常常压下为气态,易于存储和运输。正因为它是含氧燃料,而且碳氢比低,所以基本上杜绝了公交车尾气黑烟的排放,对发展具有中国资源特色的汽车代用燃料产业、缓解石油供需矛盾、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篇二甲醚作为燃料的论文发表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震带领其科研团队于1996年开始对二甲醚进行研究,是国内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可以说与国际上的其他学者同时起步开始这一新燃料领域的研发。起步早,成果显著。

  1997年,黄震领衔的上海交通大学燃烧与环境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我国首项有关二甲醚燃料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出了二甲醚可控预混合燃烧新技术,攻克了二甲醚理化特性引起的燃料供给、材料相容性等技术难题,研制了二甲醚发动机燃料供给、喷射和燃烧系统。相关研究工作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结题验收中获得高度评价,被评为优秀。从2002年开始,黄震带领科研团队承担二甲醚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仅用两年时间,成功研发了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甲醚城市客车产品样车,于2005年4月通过国家科技部得成果验收,获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这一成果目前已获十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得到中央和上海市领导的重视和关注。

二甲醚公交“华丽亮相”

  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2008年9月底,由上海交大、上汽、上柴等12家单位组成的二甲醚汽车产学研团队,经过多年研发,完成首批10辆示范运营车的研制,并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接着,首批10辆二甲醚汽车在147路率先“试点”城市公交系统。同年,上海制订了3项汽车行业标准和12项企业标准研制的二甲醚城市客车列入国家发改委第166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通过了国家认监委的3C认证,并建成了世界首个二甲醚车用加液站。这是我国汽车领域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这也是国际上首条投入实用的二甲醚公交线。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为世博会服务的公交大巴中也出现了许多二甲醚公交车的华丽身影。

  而与普通客车相比,二甲醚公交车无论外观还是内饰几乎没什么差别,唯独车顶尾部背着大“水箱”,里面盛放的正是为汽车提供动力的二甲醚。这种公交车的发动机具有强劲动力,扭矩、功率均大于柴油发动机。加满一箱二甲醚,可保证车辆一次行驶300多公里,而一辆147路公交车一天的行驶里程不过200多公里。也就是说,二甲醚公交车只需每天早上“饱餐”一顿后,即使一天不“吃”不“喝”也不会“挨饿”。

  各项试验表明,二甲醚公交车比柴油、汽油公交车的动力性更好,能源利用率更高(节能3%-5%),且完全不冒黑烟,排放达到欧Ⅲ标准。显然,这种公交车以新能源二甲醚为燃料,节能环保,能实现无烟排放,彻底解决市民关注的公交车尾部冒黑烟问题。而为了配合二甲醚公交车的商业化运营,国内首个二甲醚加气站已经矗立在147路终点站——上海柴油机厂的门口,目前的供应量约能解决30辆二甲醚公交车的“吃饭”问题。

  在黄震的积极倡导和协调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已形成了有12家企业与上海交大组成的二甲醚产学研发团队。黄震带领团队通过十余年研发,二甲醚汽车目前在专利、标准和产业技术上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前列。在国际替代能源领域产生广泛技术上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前列。在国际替代能源领域产生广泛影响与获得高度评价。不少国外的研究团队来上海调研考察都指名要看二甲醚汽车项目。在能源汽车这个领域,以往都是中国向外国机构“学习”、“借鉴”的比较多,而能让众多欧美、日韩调研团队“趋之如骛”确实是“少有的情况”。

  2006年,黄震教授当选国际二甲醚协会副会长,曾获2007年度中国内燃机学会“突出贡献奖”、教育部和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才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二等奖,上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是“科学家”,更是“人民科学家”

  黄震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建树颇丰,走在世界前列,科研上还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探索产学结合道路。

  黄震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一直认为科学家都应该是人民的科学家。”黄震加入民进组织,特别是担任政协委员和民进上海市委会领导后,努力实践民进老一辈“立会为公,参政为民”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组织和带领会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责,努力增强民主党派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2008年,黄震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先后提交了“关于在我国实行能源管理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建议”、“关于加强节能的市场机制建设的建议”、“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就地吸纳就业人口”、“加强我国节能工作若干建议”、“把发展节能汽车作为汽车展业振兴战略重点的建议”、“关于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制的建议”、“关于改革现行国家财政对高校的拨款机制的建议”等提案,都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此外,黄震负责起草的《关于加强本市节能工作的若干建议》被民进上海市委会主委会议确定为2009年上海市政协大会发言和民进市委会政协提案,被评为2009年度上海市政协优秀提案;起草的《关于完善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议》报告,形成了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的民进中央党派提案,被评为民进中央2011年度参政议政成果二等奖;在上海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他还做了题为《慕课,上海教育的机遇与挑战》的大会发言。

  同时,黄震担任了民进上海交大委员会主委,带领会员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努力做好本职工作。2010年民进上海交大委员会被民进中央授予“民进全国先进基层组织”称号,多次获得民进上海市委会反映社情民意先进单位和宣传工作先进集体。

  黄震常说自己是“四线作战”:科研、教学、民进和政协。但黄震在这四条战线上都做出了辉煌的成绩。而对于黄震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是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最大骄傲。

作者:吴韻霞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