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喻景权: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发布时间:2017-06-09  来源:民进浙江省委会

放大

缩小

  【人物名片】喻景权,政协第九、十、十一届浙江省委员会委员,现任浙江大学农业生物与环境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蔬菜学国家重点学科学科负责人,民进浙江省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民进浙江大学基层委员会主任委员。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席专家。

  喻景权教授长期致力于设施作物的生长发育调控机制和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2007年,主持完成的“蔬菜作物对非生物逆境应答的生理机制及其调控”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我省首次在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生命医学领域获得奖项;2014年,所带团队获第五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团队奖);2017年,主持完成的“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想很多年之后,我也一定会记得2017农历新年前,那个阳光和煦的下午,当我背着相机跨出电梯,迎面撞见喻景权教授时的情形:一个中等身材的男人,顶着凌乱的头发,套着半旧的毛衣,趿拉着棉鞋,走出办公室,点上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便陷入沉思。他仿佛刚刚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浑然不觉时间的流淌。尽管和想象的有些不同,我还是试探着喊了他一声,他回过神来却一脸茫然。自报家门后,他连声抱歉,一边忙不迭地整理仪表,一边把我请进了办公室,开始了这次采访。

  漫漫求学路 拳拳报国心

  1963年11月,喻景权出生在浙江义乌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一心向学,凭着满腔的勤奋与刻苦,于1979年参加高考被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录取,毕业后分配到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1985年他赴日本短期进修1年,直至1988年申请的奖学金获批后,又再赴日本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在博士后期间在日本国武田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基础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从事化学生态学和生理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工作的研究。1995年8月,喻景权结束留学生涯,应邀回到母校浙江农业大学任教并从事科研工作至今。(注:1998年9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所高校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

  进入新世纪,中国迎来了“海归潮”,留学人员大多选择回国,需要考虑的不过是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国人对此也习以为常;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留学人员选择回国的比例远比现在低得多。留学日本多年,喻景权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无论是想搞科研还是工作就业,都不乏相似的机会甚至更好的选择,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问及原因,喻景权说:“做一个国家的建设者,和做一个成果的享受者,是完全不同的。”

  回国不仅是一个职业的选择,更是人生的选择,需要莫大的勇气。喻景权没有给自己留下退路,在签证有效期内就辞掉了工作,放弃了在日本拥有的一切。在日本海关退税时别人都不敢相信,问:“你真的不回来了?”喻景权回答:“我不回来了”。

  当时,许多人包括家人在内,都不太能理解喻景权的选择。谈起刚刚回到国内的那段时光,喻景权笑称,简直“不堪回首”——武田制药开出的月薪是30多万日币(折合人民币3万多元),回国后资历、职称都要从头算起,月工资400多块,只比毕业不久的小师弟多了5块钱;1991年就拿到驾照在日本开上了小汽车,回国后又重新蹬上了自行车;科研项目除了拨下来的1万块启动经费,别的啥都没有。但即使在如此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喻景权也从未动摇过,他甚至拒绝了去美国的难得机会,只因为觉得 “人不能永远都是哪里好就往哪里去,不如扎根下来,踏踏实实地做点事情” 。

  这一做就是二十多年。如今,喻景权有了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机会,去研究更多国家需要、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面对科研体制改革和产业化浪潮,喻景权尽管掌握着多项技术专利,却从未动过以此牟利的念头。他把自己定义为“一介书生”,更适合也更愿意搞科研,做一些原创性的东西。至于经营方面,完全可以交给更加专业的机构或者企业来做,只要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实实在在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农民,他就满足了。

  为念农桑苦 恒心解民生

  民以食为天。农家子弟对涉农专业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对土地和农民更有着深深的眷恋和情怀。喻景权说,农业科研这个行业,出发点就是看社会需要什么、农民需要什么。研究者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多做一些基础性的机制探索,多解决一些实际的难题,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出力。

  “设施作物的生长发育调控机制和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喻景权的研究方向对普通人来说实在是非常的“高大上”,但他却笑道:“其实就是研究怎么让蔬菜在不利的环境下长得更好,食用更加安全。”

  在我国,设施蔬菜早已发展为一种产业,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是许多地区的支柱性产业。但低温和光照不足等不良生长环境给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了不良影响,如菜叶片发黄、植株矮小、只开花不结果等;此外,连作障碍现象,即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栽培同种蔬菜作物,抑制下一茬蔬菜生长的现象也非常严重,这是蔬菜种植中的“老大难”问题。与此同时,蔬菜的生长发育还受许多病原菌、害虫的影响,仅靠植物本身的力量抵御侵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依靠农药;但使用农药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即农药残留。

  喻景权教授和他的团队采用了化学生态学、生理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甚至基因组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蛋白水平还有关键的调控因子等方面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进行研究和分析。“从农民的角度来说,首先关注的是产量,因为只有产量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产生效益;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有量更要有质,食用安全是首要原则。”实现蔬菜稳产高效、安全和生态环保的多赢,正是喻景权一直努力的方向。

  这些年,喻景权深入蔬菜产区进行调研、规划和技术推广,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哪里的问题严重,哪里的老百姓对新技术的需求强烈,他就走到哪里。植物生长的许多问题都是共性的,除了蔬菜,云南的三七、浙江的杭白菊、东北的人参还有各地的茶叶,喻景权都能通过降解调控降低农药残留,提高食用安全性。然而这类技术虽然成本很低,对提高产量却并无太大的助益,推广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很多时候喻景权和他的团队都是自掏腰包贴钱在做事。采访中,喻景权始终坚持和强调农业科研的公益性:“农业科研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想从农业里面赚大钱是不太可能的;特别是看着农民那么艰苦,想想能为他们做点事,心里也是非常高兴的。”

  针对西部重要国防基地的新鲜副食品供应困难问题,喻景权开发出了沙漠无土栽培配套技术,为发展当地蔬菜产业和解决蔬菜有效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推进西部沙漠地区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大漠的风沙,海岛的荒凉,高原的艰苦,都没有抵挡住喻景权开展蔬菜示范和产业化推广的步伐。喻景权清楚地记得,在甘肃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解放军集中了最好的条件热情招待他们,但问到蔬菜种植有什么问题和困难,想要捐献一些仪器测量测量土壤电导力、pH值时,却被拒绝了,因为“军队不能接受老百姓的东西”。喻景权和他的学生们就在基地旁边的农民家里蹲点,各方面条件异常艰苦不说,连拍出来的照片都是灰蒙蒙的。

  是什么让他坚持了下来?喻景权说:“这些解放军战士年纪轻轻就驻守边防,一边保家卫国,一边解决所需的副食品供应,长年累月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国家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创造了那么好的条件,我们理所当然要回报社会,不能老是往个人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来做一点贡献,那真的是太应该了。”

作者:阮琦     责任编辑:张禹